2009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十二) (答案)

发布时间:2016-08-25 共1页

  【第一问】:

  导致我国民间工艺出现生存和发展危急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民间工艺产生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民间工艺受到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出现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当前我国民间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缺乏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大多数民间工艺产品没有融入大众生活,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相差较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产品销售渠道狭窄,品牌意识不强。(2)缺乏自我创新。大多民间工艺都是家庭式的,没有更多的设计和策划,缺乏创新,产品形式和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3)人才馈乏。大多民间工艺人士都已年过花甲,年轻人不愿从事民间工艺,整个行业出现人才“断流”的局面。(4)缺乏资金。民间工艺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目前由于资金不足,限制了民间工艺的进一步发展。(5)管理体制不科学,没有明确的归属,归口部门、产品的类属、组织体系、管理体制都存在着一系列问题。(6)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大,长期忽视民间工艺发展,没有为民间工艺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二问】:

  手风琴的兴衰对保护民间工艺的启示有四:(1)民间工艺要走群众路线,要适应群众的需求,与人民群众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如通过讲座、培训、宣传、教育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大从参与民间工艺,了解民间工艺,支持民间工艺。(2)民间工艺要走创新之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各种艺术形式,融入各种有益元素,加大创新力度,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产品。(3)民间工艺要走品牌之路,要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培育打造核心竞争力。(4)民间工艺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民间工艺人才,让民间工艺发展后继有人。

  【第三问】:

  1、体现了手风琴是一种携带方便,不受场地限制,深受人民喜爱,非常普及的大众乐器。它和声丰富,音色多样,音量宏大,音质纯正,节奏鲜明,伴奏灵活,独奏有韵味,合奏有气势,以这些独特的优势登上了当时的音乐舞台,成为乐器的主流和时尚,迅速被大众接纳和喜欢。

  2、(1)要将手风琴教育纳入中小学课堂,作为音乐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生的手风琴教育,从小就传授手风琴知识,培养孩子对手风琴的兴趣。

  (2)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各式各样的有关手风琴教育的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手风琴教育的浓厚氛围。如可开展演奏会、比赛等活动,广泛宣传和普及手风琴,使手风琴深入人心。

  (3)要充分发挥青少年宫和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利用它们对孩子进行手风琴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对手风琴的兴趣和爱好。

  (4)要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的教育体制改革,改变应试教育,倡导素质教育,使孩子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手风琴等音乐教育,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四问】:

  从“民间工艺的兴衰”谈起

  自建国以来,我国民间工艺从兴旺的黄金发展期,走到了今天衰退的边缘,短短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民间工艺的兴衰成败。民间工艺兴也市场,衰也市场,发展也要靠市场。

  新中国刚成立时,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人们的需求都很大,当时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才刚刚起步,机械化生产还没有形成规模,全国上下产品奇缺,人们的需求旺盛,市场的产品供应少,在这种情况下催生了手工业的发展,民间工艺纷纷兴起,生产的手工艺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当时的民间工艺发展很快。上世纪70年代,我国民间工艺发展到了黄金时期,全国有180多个民间工艺生产基地和工艺美术服务部,有100多所工艺美术专业学校,有96所工艺研究所,民间工艺在整个国家轻工产品中占到1/3强。民间工艺的空间发展靠的是市场。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各地民间工艺工厂、学校、研究所、销售服务部等逐渐倒闭,仅存的一些也是名存实亡。在全国闻名的民间艺术大师也所剩无几,曾经繁荣兴旺的民间工艺组织体系大多都已解体。民间工艺出现这种衰败的现象也是缘于市场。90年代后,我国逐步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原来计划经济被逐渐打破,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社会产品也极大丰富,民间工艺产品也渐渐没有了市场需求,生计日益惨淡,经营举步维艰,逐渐地走到了衰败的边缘。

  民间工艺兴因市场,衰因市场,今后的发展还要靠市场。市场决定产品的生存,没有市场的产品,就没有生存的机会。民间工艺要在市场中寻求一条生路,依靠市场重振雄风。一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产品不新颖,不符合大众品味是产品没有市场最主要原因,为此,民间工艺要大胆创新,吸收各种艺术的精髓,不断丰富产品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树立品牌竞争意识,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二要加大营销力度。产品宣传和营销是十分关键的,要大力开展民间工艺的宣传工作,加大营销力度,拓展产品销售渠道,为民间工艺产品走向国内、国外市场奠定基础。三要进一步深化民间工艺管理体制改革。要转变观念,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方式,走出一条靠市场生存和发展的路子。

  民间工艺是兴、是衰、是生存、是发展,关键靠市场。只有紧紧抓住市场这一关键环节,民间工艺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否则民间工艺必将走向衰亡。

  【第五问】:

  1、主体内容不突出。这份报告主体内容应是加强民间工艺保护的,而该报告过多地阐述了民间工艺的“追根溯源”和民间工艺的出路,对如何进行民间工艺保护没有进行重点阐述。

  2、所提建议没有针对问题。建议应该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该报告建议的措施不能很好地解决民间工艺存在的问题。

  3、建议的措施缺乏可操作性。措施太宏观,不具体,没有可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以上问题,可修改补充为:近年来,我州民间工艺发展很快,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也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质量差、缺少品牌等问题。一是针对民间工艺数量偏少的问题,要加大投入力度,扶持基础弱、数量少的民间工艺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的民间工艺发展格局。二是针对民间工艺规模小的问题,要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民间工艺发展做强做大。三是针对质量偏低的问题,要树立质量意识,对民间工艺产品加强质量监管,走出一条以质取胜的民间工艺发展之路。四是针对缺少品牌的问题,要鼓励民间工艺树立品牌意识,突出特色,强化营销,打造品牌,全面提高民间工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第六问】:

  发展民间工艺必须加强“四个结合”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曾经一度衰败的民间工艺渐渐走出低谷,发展速度加快,显示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民间工艺基础薄弱,销售渠道狭窄,品牌意识缺乏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 民间工艺仍然是一个比较脆弱的产业,需要加大力度保护。

  对于如何更好地推动民间工艺的发展,各界人士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人把发展民间工艺绝对化,抛开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单纯地就发展民间工艺谈发展,割裂了民间工艺与其他有关产业的联系,这是不正确的。辨证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联系的规律是世界上的普遍规律。民间工艺发展也是一样,它也与其他产业、行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绝不能抛开这些产业、行业,而孤立地发展民间工艺,应该把民间工艺纳入到整个产业中来,在相互发展中互相促进,互相融合,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因此,发展民间工艺要走结合发展之路。

  第一、发展民间工艺要与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相结合。民间工艺离不开地区特色经济,民间工艺的发展要在地区特色经济的框架内发展。只有这样,发展才能取得效果。要因地制宜,认真挖掘地方独具特色的手工艺,积极开发,大胆创新,使民间工艺和地区特色经济互相协作,共同发展,为本地经济做出贡献。

  第二、发展民间工艺要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合起来。民间工艺的特征就是分散,一家一户,个体独立手工生产,这种生产组织形式适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要把发展民间工艺与发展地区的私营经济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在推动私营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民间工艺的发展。

  第三,发展民间工艺要与不断创新结合起来。民间工艺要在创新中发展,要在材料选择、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研究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出具有新功能、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扩大民间工艺产品的市场份额。

  第四,发展民间工艺要与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结合。发展民间工艺离不开中国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中国传统和现代工艺的合理内核可为民间工艺注入新的活力,如民间工艺可与现代工艺设计、装饰设计相结合,提高民间工艺产品的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实践证明这是提高民间工艺欣赏价值和文化产品味的重要途径。

  民间工艺只有坚持了四个结合,才能彰显发展活力,才能步入一条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民间工艺的振兴才能指日可待。

  【问题链接】

  1、2008年,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继续推进普查工作。抓好普查人员的培训工作,推广普查经验,加强对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在普查工作基本完成的省区,建立档案或数据库,提交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省分布地图集》。

  逐步完善国家级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后,尽早报国务院批准,争取“文化遗产日”期间公布。今年名录的重点工作是在完善省级名录和推进全国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推进市、县两级名录建设。

  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文化部将不定期地评选、认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各地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活动;对于生活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适当补助,建立传承经费保障机制。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或传习所的建设。有计划地鼓励各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展示中心或传习所,积极发展民营博物馆,推广有益经验,抢救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和资料,建立并完善保管制度。

  加快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步伐。争取2010年前,建立10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较为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充分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采取委托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养一批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鼓励有关部门、民间社团、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志愿者,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队伍。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文化部将与教育部等部门协商,计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中小学课程,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大学等,使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和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2、对民间艺术的漠视,并不能单方面责怪年轻人忽视传统。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方式的增多,使得人们的兴趣爱好分流和转移都很快。比起戏剧的韵味,流行歌曲更朗朗上口;与欣赏往日的街头杂技不同,电视节目给了年轻人更多的选择和娱乐;而相对于当地的民间艺术,人们好像更热衷于扑克和麻将。民间艺术被冷落,又加上民间艺术人才逐渐消失,这一切都使民间艺术发展面临困境。

  3、市场化并不是万能的。在市场的冲击下,一些民间艺术却开始背离了其本来的艺术真谛,迫于生计的一些民间艺术似乎开始屈从于市场,于是失去了本真,艺术品成了流水线般的粗糙复制品。民歌伴着醉酒声而歇斯底里,唢呐为招揽顾客而摇头摆尾,剪纸成了酒楼饭店的装饰广告,秧歌成了节日庆典的喜庆伴娘。千姿百态的石雕变得千狮一面,栩栩如生的民间手工艺品变得呆头呆脑毫无生气。民间艺术的市场化使得商家先是将艺术品当作商品甩卖,之后便是将商品充当艺术品兜售。民间艺术越来越失去原有的艺术性,脱离了生活,丢掉了传统。因市场而失去了自由的民间艺术只有靠趋时和复制来勉强维持生计。复制产生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复制却湮没了艺术创造的活力,最终也难以摆脱被抛弃的命运。

  4、保护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际社会一项重大的文化战略举措。首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公约》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明确强调,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那些能够“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充分表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发展本身协调一致的,它使得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尊重文化特性、对文化差异持宽容态度的基础上,最终将促进世界实现持久和平与公正。

  其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一方面,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也是许多民族、群体、社区的基本识别标志;另一方面,文化又具有普遍性,它是不同文明之间增进理解、促进交流的重要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在不同文化间开展对话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建立在文化普遍性认识和国际文化合作基础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将有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真正对话,增强国际团结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因此,我国今天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本身,就是国际文化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人类社会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全球化和现代化在给我们的世界带来巨大变化和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危机。我们必须寻找和利用各方面的智慧及资源,尤其是发掘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资源,来解决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新的问题。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战略手段。从文化战略的视角来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类文化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将有利于我们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有利于捍卫文化多样性和保护文化传统,有利于文化创新。

  国际社会正是从世界文化战略的视野来强调文化的价值。第一,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交流,在这个基础上,人们产生了不同文化共生共享的互动理念。第二,从文化战略的理论上讲,无论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无论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国际社会倡导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就是在强调任何优秀文化都应视为现存人类的共同财富。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时还从文化战略的高度,突出文化生态的法则。《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护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促进特定文化权利实现的重要战略措施。在新世纪,文化权利受到普遍关注,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GDP增长、恩格尔系数下降,人们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增长;二是现代化发展要求公民文化素质与之相适应;三是知识经济对人创造能力的要求和尊重。从战略上来说,保护文化多样性是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保护文化权利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有利条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促进文化平等权、文化认同权、文化经济权益等全球性战略目标的实现。

人民网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