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酒泉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重大调整

发布时间:2011-10-22 共2页

  改革开放30年来,酒泉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发展中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良性互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和农业结构明显升级,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收入分配结构打破了平均主义的传统格局,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在不断优化升级中的重大调整。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本实现了由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30年来,酒泉市坚持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促进了三次产业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三次产业中,1978-2007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6.1%,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2%,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从构成看,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35.5%下降到2007年的18.8%,下降了1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由53.2%下降为46.4%,下降了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由11.3%上升为34.8%,上升了23.5个百分点。现代经济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
  服务业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酒泉市产业结构调整最鲜明的特征。交通运输、批零贸易、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增加就业、方便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年-2007年,客运周转量增长了8.4倍,年均增长8%,货运周转量增长了8.8倍,年均增长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42.4倍,年均增长14%。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需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1978年-2007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了126.6倍,年均增长18.2%;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旅游经济加快发展,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64%上升到2007年的8.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7%上升到2007年的23.2%。
  二、农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农村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农民无权决定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农业产业结构长期处于"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以粮为纲"的状况。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根据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开展多种经营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显著提高。种植业由1978年的86.6%下降为2007年的78.2%,下降了8.4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3.4%提高到2007年的21.8%。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进展明显。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棉、油、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获得大发展。1978-2007年,棉花产量增长27.8倍,水果产量增长21.8倍,蔬菜产量增长10倍,油料产量增长51%。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种植面积比由1978年的84.6:14.5:0.9转变为2007年的29.3:61.2:9.5,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明显提高。畜产品构成中,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34.38%下降到2007年的27.92%;牛羊肉则上升到59.6%;禽肉等也占到了12.48%。禽蛋、牛奶等的产量快速增长,在畜产品中的比重也大幅上升。
  农产品品质结构大为改善,由单纯追求数量的增加,逐步向特色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初步培育形成以棉花、制种、瓜果、蔬菜、啤酒原料等为主的区域特色产业,不断提升日光温室、网式制种、葡萄、酒花等设施种植业的比重,逐步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发展。2007年,棉花、制种、瓜果菜、啤酒原料播种面积达到140.42万亩,占酒泉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2.4%,成为推动酒泉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快速发展。"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经营形式不断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骨干龙头企业,有效地提高了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酒泉市共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459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2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龙头加工企业固定资产达到24.76亿元,从业人员1.8万人,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达到1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2.6亿元,带动农户13.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6.6%,辐射基地165万亩,占总基地面积的80%。
  三、工业经济结构明显升级,基本实现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酒泉市始终把发展工业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鼓励用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着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加强对工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引导和促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整体工业逐渐由弱变强,工业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传统工业的改造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产业在酒泉市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造,是整个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淘汰落后等方式,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2007年,酒泉市民营科技企业达到50家,建成企业技术研发机构82个。"十五"期间,累计引进开发新产品400多个,采用新技术、新工艺500多项。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技术自动化控制等共性技术得到普及推广,科技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壮大。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布局的优化调整。立足自然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和矿产品资源三大优势,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工业和建材工业,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农副食品和矿产品精深加工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电力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工业和建材工业共完成增加值15.7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23.5%,成为酒泉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发展的大局和趋势,酒泉市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着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酒泉市高新技术产业共有企业1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1.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7%。在生物制药、装备制造、节水材料等领域都有一系列的重大突破,逐步进入一个发展壮大的历史性阶段。
  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经济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小而全",专业化水平低。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实施"抓大放小"的战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有力地促进了酒泉市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股份合作、股份制等企业组织形式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07年,酒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1家,其中:国有企业24家、集体企业23家、股份合作企业5家、股份制企业179家、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6家、其它企业54家。
  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许多产品从无到有或由少变多。改革之初,酒泉市工业生产相对落后,多数行业生产能力低下,一些行业门类甚至为空白。经过30年的发展,各行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新兴行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已形成了涵盖31个工业行业大类,重点突出、分工明确、特色鲜明、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