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2018初级药师资格考试《相关专业知识》复习讲义第二章(3)

(2)高分子溶液的性质(了解):

1)荷电性:高分子水溶液中高分子化合物结构的某些基团因解离而带电,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

带正电荷的高分子水溶液有:血红蛋白、碱性染料、明胶等;

带负电荷的有:淀粉、阿拉伯胶、鞣酸、酸性染料等

当溶液的PH值>等电点时,蛋白质带负电荷;

当PH值<等电点时,蛋白质带正电;

当在等电点时,高分子化合物不荷电,这时高分子溶液的许多性质发生变化,如:粘度、渗透压、溶解度、电导等都变为最小值。

1)高分子的渗透压:大小与高分子溶液的浓度有关。

2)高分子的分子量:[η]=KMα

4)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性:主要是由高分子化合物水化作用和荷电两方面决定的。

盐析:若向溶液中加加入大量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的强烈水化作用,结合了大量的水分而破坏了水化膜,使高分子化合物凝结而沉淀。这一过程称为盐析。引起盐析作用的主要是电解质的阴离子。

陈化现象:高分子溶液在放置过程中也会自发地凝结成沉淀,称为陈化现象。

絮凝现象:其它原因如盐类、PH值、絮凝剂、射线等的影响,使高分子化合物凝结沉淀,称为絮凝现象。

3)胶凝性

有些亲水胶体溶液当温度降低时,呈链状分散的高分子形成网状结构,分散介质水被全部包含在网状结构之中,形成了不流动的半固体状物,称为凝胶,形成凝胶的过程称为胶凝(Gelatination).影响胶凝的因素主要有浓度,温度和电解质。全部干燥后,叫做干胶。

高分子溶液剂的制备(了解):制备高分子溶液首先要经过溶胀过程。高分子化合物的溶解由有限溶胀与无限溶胀两个过程完成, 无限溶胀一般相当缓慢 , 搅拌或加热可加速完成

2溶胶剂:

1溶胶剂概念(掌握):系指固体药物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又称疏水胶体溶液。微细粒子(胶粒)大小在1~100nm之间,胶粒是多分子聚集体,有极大的分散度。属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2 溶胶剂的构造(掌握) 具有双电层结构。也叫扩散双电层。ξ 电位越高,溶胶越稳定。

3性质(掌握):光学性质 丁达尔现象 当强光线通过溶胶剂时从侧面可见到圆锥形光束。溶胶剂的混浊程度用浊度表示,浊度越大,散射光越强。

电学性质 电泳现象由界面动电现象所引起。

动力学性质 布朗运动-溶胶剂中的胶粒在分散介质中的不规则运动。溶胶离子的扩散速度、沉降速度、及分散介质的黏度都与此有关。

稳定性 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主要表现为有凝结不稳定性和动力不稳定性。

4、制备(掌握)

分散法:机械分散法:常采用胶体磨进行制备

胶溶法(解胶法)使刚刚聚集起来的分散相又重新分散的方法。

超声分散法:用20000Hz以上的超声波所产生的能量使分散粒子分散成溶胶剂的方法。

凝聚法:物理凝聚法:改变分散介质的性质使溶解的药物凝聚成溶胶。

化学凝聚法:借助于氧化、还原、水解、复分解等化学反应制备。

(四)混悬剂

混悬剂

1混悬剂概念(熟练掌握):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微粒一般在0.5~10um,小者为0.1μm,大的可达50μm以上.分散介质多为水,也可用植物油等。混悬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粗分散体系。

制备混悬剂的条件(熟练掌握)

( 1 )难溶性药物

凡是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时;

药物的剂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时;

( 2 )增加药物稳定性

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时;

( 3 )延长药效

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或使难溶性药物在胃肠道表面高度分散等,都可设计成混悬剂。

但为了安全起见,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宜制成混悬剂。

2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 1 )沉降速度慢;( 2 )沉降物易分散;( 3 )微粒大小均匀,在贮存过程中不变化

( 4 )化学性质稳定;( 5 )有一定粘度;( 6 )内服应适口,外用易涂布。

20005 版中国药典收载有干混悬剂,是按混悬剂的要求将药物制成粉末状或颗粒状制剂,使用时加水即迅速分散成混悬剂。这有利于解决混悬剂在保存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

3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熟练掌握):

混悬剂物理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

絮凝与反絮凝.

微粒的沉降.

微粒长大和晶型转化等

1)沉降 混悬剂中的微粒由于受重力作用,静置时会自然沉降,沉降速度服从Stokes定律:V=[2r2(ρ1-ρ2)g]/9η

式中,V—沉降速度,r—微粒半径,ρ1、ρ2为微粒和介质的密度,g—重力加速度,η—为分散介质粘度

微粒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平方、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黏度成反比。

降低沉降速度的方法:

①减小微粒半径.

②向混悬剂中加入高分子助悬剂,在增加介质粘度的同时,也减小了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微粒吸附助悬剂分子而增加亲水性.

2)混悬剂中的微粒大小是不均匀的,细小微粒由于布朗运动,可长时间悬浮在介质中,使混悬剂长时间地保持混悬状态。

1) 微粒荷电与水化 混悬剂中微粒可因本身离解或吸附分散介质中的离子而荷电,具有双电层结构,即有z电势。水分子在微粒周围形成水化膜。

2) 絮凝与反絮凝:混悬微粒形成絮状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为了得到稳定的混悬剂,一般应控制z电势在20~25mV范围内,使其恰好能产生絮凝作用。

絮凝剂主要是不同价数的电解质,其中阴离子絮凝作用大于阳离子。

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这一过程称为反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反絮凝剂所用的电解质与絮凝剂相同。常用的有:枸橼酸盐、酒石酸盐、磷酸盐等。

3) 结晶增长:混悬剂在放置过程中,小的微粒数目不断减小,大的微粒不断增大,使微粒的沉降速度加快,这时必须加入抑制剂阻止结晶的增长。

4) 晶型转化 混悬剂放置过程中存在着溶解和析出两个过程,会有晶型转化.

在制备混悬剂时,要尽可能保持粒子均匀度。

5) 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分散相的浓度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降低

温度能影响混悬液的粘度,温度升高,粘度变小,沉降速度增加。

温度变化影响药物溶解度,促进晶型转变,导致微粒增大。

例:根据Stokes定律,混悬微粒沉降速度与下列哪个因素成正比

A混悬微粒半径

B混悬微粒粒度

C混悬微粒半径平方

D混悬微粒粉碎度

E混悬微粒直径

答案:C

4混悬剂的稳定剂(掌握):为了增加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在制备时需加入能使混悬剂稳定的附加剂称为稳定剂。

稳定剂包括: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和反絮凝剂等。

1助悬剂 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

作用是增加粘度,降低药物微粒沉降速度;被微粒表面吸附形成机械性或电性的保护膜,防止微粒聚集和晶型转化;对疏水性药物有增加润湿性作用;有时可使混悬液具有触变性。

( 1 )高分子助悬剂

天然高分子助悬剂:阿拉伯胶、西黄芪胶、海藻酸钠、白芨胶、果胶等,常用于内服混悬剂。

合成或半合成分子助悬剂:纤维素衍生物:

MC :温度高于 50 ℃ 时析出沉淀,冷后又恢复成溶液。

CMC - Na :本品是阴离子化合物,不能与多价阳离子化合物配伍。

HPMC 、 HEC (羟乙基纤维素)也可。

其他:卡波谱、聚维酮、葡萄糖等

( 2 )低分子助悬剂

甘油:多用于外用制剂,疏水性药物应多加。

糖浆、山梨醇:用于内服。

( 3 )硅酸盐类

硅皂土、硅酸镁铝、硅酸铝:易水化,吸水后达自身重量 12 倍(尤其在高温时),形成高粘度的聚合物,以阻止微粒聚集。并具有触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