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口腔正畸科主治医师考试综合练习-专业实践能力(案例分析题)

发布时间:2014-05-15 共1页

  一、A3/A4型题:以下提供若干个案例,每个案例下设若干道考题。请根据答案所提供的信息,在每一道考题下面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3题共用题干)
  患者,男性,31岁,身体健康,口腔状况良好,右上4因牙隐裂治疗失败拔除,同时行形态大小相同的异体牙移植,供者是14岁的健康青年因正畸拔除的右上4。移植后1年,X线摄影示根周壁内向性吸收,牙骨质、牙本质变薄,牙根变细。临床检查移植牙Ⅱ度松动,牙龈有充血水肿,有牙周袋形成,似牙周病垂直型吸收的骨袋,但无溢脓。2年后移植牙松动脱落。
  1.牙根吸收的原因最可能有
  A.供牙储存的情况
  B.牙骨质健康状况
  C.植入区牙周组织健康状况
  D.免疫排斥反应
  E.细菌感染
  2.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可能抗原不包括
  A.移植牙牙周膜
  B.牙周膜组织的蛋白质
  C.移植牙牙本质
  D.移植牙牙骨质
  E.移植牙牙骨质组织的蛋白质
  3.减轻异体牙移植排斥反应的方法不包括
  A.除尽供牙牙周膜和牙髓组织
  B.供牙电离辐射处理
  C.免疫抑制剂处理
  D.选择发育未成熟牙
  E.组织相容性配型实验
 
  正确答案:1.D;2.C;3.D解题思路:1.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拔牙同时进行的异体牙移植,所以不存在供牙储存的问题。患者身体健康,口腔状况良好,进而可以排除牙骨质健康状况和植入区牙周组织健康状况的影响。细菌感染引起的牙周病牙松动通常有溢脓。所以,最可能的原因应该是D。
  2.异体牙与宿主接触部位为牙周膜和牙骨质。移植抗原-Ⅰ分子表达于牙周膜内有核细胞,如成纤维细胞、成牙骨质细胞及牙骨质等细胞膜表面。移植抗原-Ⅱ分子可表达于牙周膜浸润细胞如活化B淋巴细胞表面。异体牙根面牙周膜和牙骨质组织的各种蛋白质成分具有原性。所以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可能抗原不包括C。
  3.除尽供牙牙周膜和牙髓组织,可以减少抗原刺激;电离辐射产生的效应可以干扰免疫反射弧的传入支,弱化了异体牙对受体的致敏作用,进而抑制了受体对移植牙的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以抑制受体对移植牙的排斥反应;发育未成熟的牙缺乏足够的牙齿结构而将牙髓暴露给宿主,从而刺激宿主产生排斥反应;通过组织相容性配型实验,选择与受体组织相容性近似的供体,可以降低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程度。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择D。
 
  二、案例分析题:以下提供若干个案例,每个案例下设若干个提问,请根据提干所提供的信息和提示信息,在每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出全部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可能为一个或多个,根据选项的重要性而得分权重不同,选对正确答案得分,选错答案扣分,直至扣至本问得分为O(注:案例分析题答题在机考中不可逆,即答完一问后不能返回修改)。
 
  (4-10题共用题干)
  患儿,男性,8岁,要求矫治"地包天"。无全身性疾病治疗史。幼儿园时曾有牙痛史但未作治疗。有长期吮咬上唇习惯,有奶瓶喂养史。替牙列,上下第一磨牙萌出,上下前牙已替换,前牙反,凹面型,下颌第二乳磨牙残根。
  4.如需探究该患儿"地包天"(前牙反)形成的原因和机制,应该进一步了解
  A.父母有无"地包天"存在
  B.祖父母有无"地包天"存在
  C.患儿幼时奶瓶喂养的姿势
  D.除了吮咬上唇习惯,进一步了解是否还有咬下唇习惯
  E.从X线头影测量了解上颌骨生长发育情况
  F.从X线头影测量了解下颌骨生长发育情况
  5.从现有所提供的信息可知,吮咬上唇习惯是造成该患儿"地包天"的较明确的病因,在吮咬上唇习惯中以下哪些肌肉的活动促进"地包天"的形成
  A.咬肌
  B.颞肌
  C.翼内肌
  D.颧肌
  E.颊肌
  F.二腹肌
  6.根据现有信息,以及通过进一步询问病史和临床检查所能获得的信息,该患儿反的形成可能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遗传
  B.下颌第二乳磨牙患牙体牙髓疾病而未得到应有治疗
  C.吮咬上唇习惯
  D.下颌骨外伤史
  E.在奶瓶喂养时期,奶嘴孔过小,致幼儿下颌过分前伸吮吸
  F.吮咬颊肌习惯
  7.除了长期吮咬上唇习惯外,同时进一步了解到患儿父亲面型为凹面型,前牙反。从反形成的机制考查,该患儿颅面部生长发育可能存在的缺陷有
  A.颅底蝶筛软骨结合提前钙化
  B.下颌骨髁突软骨提前钙化
  C.额颌缝处成骨不足
  D.颧颌缝处成骨不足
  E.颧颞缝处成骨不足
  F.翼腭缝处成骨不足
  8.经X线头影测量分析表明:该患儿上颌骨生长不足,下颌骨生长过度。以下治疗措施正确的是
  A.破除吮上唇习惯
  B.拔除下颌第二乳磨牙残根,并制作缺隙保持器
  C.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
  D.抑制下颌骨向前生长
  E.定期观察,择时行正畸或正颌外科治疗,现阶段不做任何治疗
  F.现阶段只作心理或安慰治疗
  9.如对患儿实施破除吮咬上唇习惯,下面哪些描述是正确的
  A.破除吮咬上唇习惯,有利于上牙弓前段的发育,并有利于整个上颌骨整体向前生长
  B.破除吮咬上唇习惯,有利于口周肌功能的平衡,有利于下颌骨正常生长发育
  C.由于该患者存在遗传倾向,因而破除吮咬上唇习惯对于促进上下颌骨正常生长发育无意义
  D.说服教育是破除吮咬上唇习惯的方法之一
  E.通过心理施压手段,强迫患者戒除吮咬上唇习惯是不可取的
  F.可以采用唇挡丝破除吮咬上唇习惯G.可以采用唇挡破除吮咬上唇习惯
  10.如对患儿采用矫治器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同时抑制下颌骨的生长,下面哪些描述是正确的
  A.可采用改良颏兜前牵引矫治器
  B.可采用面罩前牵引矫治器
  C.可采用单纯颏兜矫治器
  D.可先采用FR-Ⅲ矫治器
  E.可采用上颌垫式矫治器
  F.可采用肌激动器
 
  正确答案:4.ABCEF;5.ABC;6.ABCE;7.ACDEF;8.ABCD;9.ABDEFG;10.ABD解题思路:本题以反病例为线索,以考查考生对颅面部生长发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要目的。影响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因素较为复杂,可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部分。问题1中,答案A、B涉及遗传因素,答案C、D涉及出生后的环境因素,答案E、F是为了了解颌骨生长有无受到影响以及受到影响的程度,是了解反形成机制常用的检查方法。父母或祖父母患"地包天"都有可能遗传给患儿,幼时不良奶瓶喂养姿势以及有关的口腔不良习惯(如吮咬上唇习惯)都可以导致乳牙反的发生。答案D错误的理由是:咬下唇习惯导致的是上前牙唇倾和下前牙舌倾现象,不涉及前牙反的形成。在吮咬上唇习惯时,基于肌肉在解剖上的起止关系,咬肌、颞肌、翼内肌发挥了前伸下颌的作用,它们的过分活动将会促进下颌骨的过分生长。颧肌、颊肌和二腹肌无此功能,故问题2中的正确答案为A、B、C。问题3与问题1有相似之处,有进一步考查反形成的病因的意图。下颌骨外伤史往往造成下颌骨生长不足,可使下颌骨呈后缩状,而不是形成前牙反。吮咬颊肌主要造成后牙区开现象,而不是前牙反。故答案D、F不列入正确答案。问题4中所提供信息显示患儿存在遗传性反倾向,结合总题干给出的信息,该患者的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吮咬上唇习惯、下颌第二乳磨牙残根)共同造成。患儿不同颅面部骨骼的生长发育均有可能存在异常现象。从形成反的机制考查,颅底软骨结合提前钙化,将导致上颌骨的位置靠后,上颌骨四条骨缝处成骨不足及上颌结节后壁区新骨沉积不足,都将使上颌骨向前生长不足,而利于反的形成。而下颌骨髁突软骨提前钙化将导致下颌骨生长受限,易导致下颌后缩和深覆盖的出现,而不是反的出现,故答案B错。早期反应注意预防以及阻断性矫治,破除吮咬上唇习惯是为了克服引起功能性反,拔除下颌第二乳磨牙残根并作相应的间隙保持器是为了第二前磨牙的正常萌出。从所给出的信息可知,该患儿上颌骨生长不足,下颌骨生长过度,因而采用恰当的矫治方法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和抑制下颌骨向前生长是正确的。从问题4所给出的信息表明,该患儿的反不排除有遗传因素在起作用的可能性。对于这样的病例,的确也有学者主张现阶段只作动态观察处理,留待青春生长发育高峰期再作治疗,或者干脆等待未来作正颌外科治疗。问题5中答案E、F之所以错,是由于其排斥了或者说忽视了A和B这两项基本处理措施。问题6涉及破除吮咬上唇习惯的意义和方法。从环境因素考查,由于破除吮咬上唇习惯有利于建构颌骨周围的正常肌功能状态,因而有助于减轻颌骨异常生长发育的程度。故答案C是错误的。从陆续给出的信息可知,该患儿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反。从病理分型而言,是骨性和功能性相混合的反。在治疗措施中,由于单纯性颏兜矫治器只能对下颌骨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因而不予采用。上颌垫式矫治器对上颌骨前部生长有利,但不能对下颌骨起直接的抑制作用,故也不予采用。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