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保险公估人的成长四季之五:春天的快乐成长

发布时间:2010-01-29 共1页

    春节之后,衡量行开始忙碌起来。随着4月广东部分地区水灾的出现,衡量行的订单开始增多。

    新公司的业务增长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一旦突破瓶颈,需求就会激增。而且,一些异地业务也会找上门来。

    4月中旬,安徽太平洋保险传来一纸传真,委托衡量行对2辆在深圳出事故的货车核损。车主报损20万元,但到底怎么回事,安徽太平洋的人没底,因为这是深圳汽修厂给出的受损情况。梁洪杰接到订单马上开车赶到深圳,在一家汽修厂找到了2辆车。经过一系列的明察暗访表明,汽车受损情况没有描述的那样严重。而且之所以报这么高,是因为深圳的汽修厂虚报维修价格,拿不出钱就不让车走。于是,车主只好让保险公司当"冤大头"。但梁洪杰的出现却让这个事故大事化小。首先,维修成本降低,其次理赔金额降低,其三,在这个修车高手面前,汽修厂的人只有退步,让外地车走人。

    记者问他这个单子利润多少?他说少得可怜,但是这个单子却又一次给保险公司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市场可能产生的疑问,公估公司会不会偏向保险公司。作为业务的主要来源,不受到影响是不可能的,但是,对未来的责任却让公估公司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们做出的核损鉴定意见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而且永久存档。一旦将来出现什么疑问,当事人完全可以追述他们,这个时候,他们的代价将会极为高昂。为了蝇头小利而放弃未来,"只有最笨的人才这么做。"

    "我们所要做的是尽量公平,如果保险公司要我们放弃原则,我们只能放弃订单不做。"梁洪杰的这种观点在公司业务会议上一再强调。随着一单单业务的优质完成,衡量行的口碑逐渐在广东保险公司扩散开来。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