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务: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

发布时间:2011-08-01 共1页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与形式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国际分工的形式有垂直型的国际分工、水平型的国际分工和混合型的国际分工。

  二、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深化发展阶段。

  从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及随之而来的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国际分工体系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1.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其次才是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战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进步与发展改变了战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

  2.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二战前,在工业国家间的分工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各国之间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二战后,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原来的市场部门逐步划分为更多更细的部门,以国内市场为界限的生产已经不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因此,在一国国内部门之间的分工向部门内部分工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次部门跨越世界,形成国际间的部门内的分工。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间的分工在削弱。二战前,殖民主义宗主国主要从事工业制成品生产,附属国则主要从事农业或矿产的生产。战后的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使某些工业产品的生产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相关文章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