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张戈:谁该佩戴“绿领巾”?

  读罢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给“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戴“绿领巾”的报道,不由满心愤怒。如果说对之前武汉出现的“五道杠”尚可理解与宽容,“绿领巾”事件显然无法原谅。

  在我看来,所谓用“绿领巾”激励上进的做法其实只是学校的一厢情愿。这种对教育方法形式上的变革,掩饰不住实质的尴尬--教育中“爱”的缺乏。我曾经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听过这样的一个案例:加利福尼利“亨德里克农场”小学校长高顿说,如果全校在3月份获得17000点的总分,他将亲吻一头大肚皮猪。3月底,学生们的成绩超过了这一目标。高顿兑现了他的承诺。对比这样的教育,联想我们的“绿领巾”, 以及前不久某学校为提升成绩,居然送差生测智商,再联系到一些班级选最差生,或有的学校直接称成绩不好的学生为“双差生”、“后进生”、“学困生”等带有羞辱意味的称号,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育从业者多么堕落,一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多么轻佻与无良。

  强迫“调皮、学习不好的学生”戴上绿领巾,是一种没有人性和人道的教育暴力,它比古代给罪犯脸上刺字更残忍。这种贴标签的做法,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幼小心灵,加重他们的挫败感,增强其自卑心理,这种创伤甚至会带给他们一辈子的人生阴影。孩子调皮、学习不好,并没有原罪,这种只按学习成绩好不好、是否调皮,来认定学生好不好的做法,很简单也极不科学。调皮是孩子天性,调皮的孩子不意味着永远调皮,更不意味着不能学有所成。

  其实,激励孩子好学上进的方式有千千万万中,例如上文中校长的自虐便很有喜感也很有效果。反观国内教育,教育者无法自我调侃,无法以爱赢得孩子的欢心,却在给孩子贴标签、教育暴力上大做文章。著名教育家夏�D尊先生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的某些教育工作者,缺的岂止是爱?还缺乏尊重、宽容、理解、人性以及教育的艺术……

  在“绿领巾”佩戴的同时,学校已然洒下了歧视的种子。这种歧视,无论是对被歧视的戴“绿领巾”者,还是对似乎置身事外的戴红领巾者,都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对于前者,带来的是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对于后者,带来的则是虚枉的优越感和对歧视的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歧视“差”者是理所当然。

  现代社会存在很多歧视现象,如歧视女性、残疾人、乙肝病毒携带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等。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全国范围内有无数人在为了反对这样的歧视而努力,但我们也清醒地知道,这样的努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消除歧视,最重要的是消除歧视观念。而我们的教育中是否也在消除歧视观念呢?今天歧视所谓“学习差”、“品德差”的同学,明天就会歧视残疾人、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播撒歧视的种子,比公然歧视本身,更应引起人们的警惕。孩子打小就被等级观念伤害,就被歧视、被羞辱,心态怎能健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习差”、“品德差”的学生不是进行辅导、教育,而是采取“扬人之恶”的方式进行歧视、羞辱,这样的老师,其自身的品德已经不堪为人师表,其教育理念已经出现严重偏差,那么我不禁想问,他们眼里的“学习好”、“品德好”的孩子,能被他们教育好吗?

  在新东方课堂上,特别是没有分数压力的幼儿教育中,我们提倡以“团队”代替“个体”,在团队意识培养的同时形成个体之间的互帮互助,告诉孩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因为我们深知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必须给他们少吃、不吃精神“三聚氰胺”。教育中的三聚氰胺一旦含量过多,无疑是打小就为孩子植入精神病毒,这种伤害的杀伤力更大、摧残性更可怕。

  “用心做教育,用爱筑未来”,这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为师者的标准与良知。孩子或许需要引导、需要进步,但象征失败的“绿领巾”绝不该孩子来戴!真切地希望所有的教育者明白且担负起身上的责任,以十二分的谨慎、爱心与热情筑起祖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