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人力资源案例:用人不疑是一个美丽童话(3)

  善疑者更能明辨是非 
  有一天,孔子弟子子张问:“什么才是明智?” 
  孔子说:“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浸润”就是“渗透”手段。“谮”是指的是进谗言。“肤受”是皮肤表面现象上的一点点伤害。“愬”是指心理上的埋怨、攻击。“远”是指远离错误的方向。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领导者在为人处事中,尤其要有查明真伪、明辨是非的智慧。因为作为一个领导,由于他手中的权力大、由权力产生的利益多,必然会吸引来很多君子、小人的围绕左右。因为很多时候,小人的谗言是带着“蜜”发出去的,一个人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就会被这种糖衣炮弹击倒;但如果过分疑神疑鬼,就会被自己的“疑”所击倒。因为,这需要这个人有清醒的头脑,要有一种“善疑”的心态,而也不能被表面的“事实”所迷惑,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吕氏春秋-疑似》中说:“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对“似忠”的被用者不疑,这样的用人者“似智”而与事无补;比如被用者对用人者言听计从,循规蹈矩,似乎无可怀疑,但是如果这种顺从是为了讨好,其动机就值得怀疑。 
  为了达到“善疑”的目的,孔子说:对一个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要把一个人的动机、行为及在不利环境下的表现综合起来,从而达到“用人要疑”的目标。无论一个人的本质和动机其如何潜藏,终归会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只要善于辨析,还是能发现其中的本质差异的。 
  例如,东汉严遵任扬州刺使时,一次过路发现一女子哭而不悲,经查问方知她的丈夫被火烧死了。严遵听女子的哭声有些异常,被认真观察死尸,发现有苍蝇集于死者头部,经勘验确认死者 
  善疑不是捕风捉影 
  善疑不是捕风捉影,疑神疑鬼。 
  作为一个善疑者并不是刻意要怀疑什么,是把实事求是的过程称之“疑”而这种实事求是的批判正是善疑,是一种尊重客观规律的一种大智慧。 
  对此,作为中国家电行业排头兵的海尔集团就明确提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对市场经济的反动,主张“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从而为全体海尔成员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尽量避免“伯乐”在相马过程中出现的主观局限性和片面性,规避用人风险。 
  海尔CEO张瑞敏在干部必须接受监督制约时明确指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反动理论,是导致干部放纵自己的理论温床。 
  张瑞敏认为,通过赛马赛出了人才就用,但用了的人不等于不需要监督。市场是变的,人也会变。必有的监督、制约制度对于干部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关心和爱护,越是有成材苗头的干部,越是贡献突出的干部,越是委以重任的干部,越要加强监督。总之,只要他们手中有权,有钱,就必须建立监督制约机制。 
  海尔的“系列赛马规则”里,其中的一条是要加强在位监控,为此,海尔集团还提出两点措施:一是干部主观上要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有自律意识;二是作为集团要建立控制体系,控制工作方向、工作目标,避免犯方向性错误;控制财务,避免违法违纪。 
  海尔集团建立了较为严格的监督控制机制,任何在职人员都接受三种监督,即自检(自我约束和监督)、互检(所在团队或班组内互相约束和监督)、专检(业绩考核部门的监督)。在这种严格的监控机制下,海尔的员工无时不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压力,许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可能受不了这种约束。 
  其实,提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一种“反动”理论观点的,并非是海尔集团的首创。相反,在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和处世当中,还处处以这作为“安身立命”的处世标准。 
  中国人“用人不疑”的两面性,表面上虽然看上去荒谬,但是却极其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处事习惯。 
  “用人不疑”的两面性,对于上级来说,它是一种处事策略,是一种大智慧;对下级来说,也是一种处事策略,也是一种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