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法在软弱破碎岩层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4-02-25 共1页

    在岩洞工程开挖工程中,新奥法在我国已被广泛接受,但是,能在破碎软弱岩层中合理应用好这一方法的并不多。控制爆破、错喷支护与变形观测是新奥法的3支柱。新奥法的核心是如何利用和提高围岩的自称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工程经验对其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论述。
    1、支护形式与支护参数
    新奥法的支护观点是最限度地利用围岩的自称能力,尽量少的支撑已松动或正在松动的岩体。对不同类型的岩体,不同断面的洞室,应采用不同的支护参数。在Ⅲ类以下围岩中,可较容易的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在Ⅳ类以下围岩中,支护参数就难确定,支护时间也难操作。尤其是V类围岩,自稳时间短,单纯使用锚喷支护是不够的。根据岩体的具体情况,需要增加超前锚杆,超前管棚,或超前预灌浆。在支护上需要进一步强化,如加钢筋肋或加格构梁等手段,以充分发挥或提高围岩的自称能力。
    格构梁是一种比U型梁更好的支护结构物,它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具有重量轻、施工简便、支护速度快等特点,通过喷混凝土、锚杆与岩体结合成一体。属主动支护结构。从而使围岩的自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不论哪种类软弱破碎岩体,只要未经扰动,灵活运用这些手段,就能获得支护稳固岩体的效果。  
    关于支护时间的掌握问题,根据塑性理论基础分析结果,要求支护时问不宜太早,也不宜太迟。但本人结合工程实践认为:应该“及时”支护或“及早”支护,而不是主张“适时”支护。因为在实际应用中,这个“适时”的时机很难掌握。而在劣质岩体中的洞室开挖过程中,岩体的塑性变形在不抑制它的情况下,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因此,只能及早支护,使之通过锚杆与岩体尽早地组成一支承拱,以支撑来自拱体外破碎岩体的压力和不断扩的塑性变形压力。
    省道332线改建工程苑家会隧道,岩体属强风化破碎岩,断层挤压破碎严重,岩石强度低,隧道开挖跨径14米,且为石拱型断面,控制爆破后,围岩自稳时间不足1 h.当初采用传统的新奥法锚喷支护法,在开挖后立即强行喷射混凝土与锚杆作业。但因岩体自稳时间与锚、喷作业的时间极不协调,根本无法控制岩体的加速变形,致使在极短的时间内喷层破坏,锚杆还没有发挥作用既出现岩体开始蹦落,最终导致塌方。施工单位分析后调整方案,将施工爆破后锚固改为爆破前描固支护,在爆破前加超前锚杆,在初喷混凝土后采用格构粱、锚杆来加强支护。方法改进后,控制住了塌方,取得了良好效果。
    2、开挖分块问题
    对有一定强度且自稳时间较长的岩体洞室开挖,要求尽可能一次爆破成型,以减少爆破震动次数。新奥法首先是在良好的岩石中提出来的,对于较断面中的软弱破碎围岩,这一观点就不一定适用。原因是在破碎软弱岩体中爆破后的支护封闭是不允许拖延的,采用一次成型方法,使最不安全的顶拱部位尽早得到支护,然后层层下挖,层层支护。另外,为弥补跨度的不利因素,要充分利用掌子面对开挖后项拱的抑制作用,顶层开挖排炮进尺不宜过,一般应控制在l m左右。
    3、解决地下水的方法
    地下洞室的开挖过程中,常见地下水的活动,而地下水的活动也是新奥法实施中产生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渗透压力可在极短的时间内瓦解围岩的自称能力,同时也给喷射混凝土带来困难。要解决地下水的水压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超前排水。另外,在遇到泥化断层隔水饱和时,利用该法还可以防止突发性事故的发生。
    4、质量控制
    开挖过程中的控制爆破、锚杆注浆的质量控制是最基本的问题。
    控制爆破是保证围岩稳定的前提。然而,在软弱破碎岩体中进行控制爆破的难度很,一是爆破易导致开挖成型面差,二是爆破松动圈范围过,从而破坏围岩的自称能力,严重降低围岩的自稳时间。如省道332线苑家会隧道,在进到不良地质段后,岩石破碎且软弱夹层较多,开始控制爆破较差,使开挖工作步履艰难,连续出现体积塌方,事故不断。而后,施工单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多次实验爆破,观测每排实验结果及时调整排炮进尺参数,控制在1米左右,取得了满意效果,解决了控制爆破质量问题。
    锚杆的锚固注浆质量,对锚固破碎软弱岩体至关重要。不论哪一种围岩,采用全固结水泥砂浆锚杆是最首要的选择。然而,对需要锚固的岩体都是岩石条件差、松散破碎严重、围岩的自稳能力低等情况,使锚杆孔难以成型或堵塞,导致全固结水泥砂浆锚杆的质量不易保证,从而围岩失稳破坏,前功尽弃。因此,要想解决注浆质量问题,对此类破碎岩石可采用管式注浆锚杆,即用空心钢管,管壁上按梅花型布设小孔,成孔过程中,将钢管跟孔钻进,既保证成孔一次成型,又防止堵塞,成孔后即可放入钢筋进行注浆。如此真正做到了管壁与岩石的全固结,甚至,浆液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钢管壁孔涌入到破碎岩体内,从而达到提高围岩整体强度的目的。
    5、利用新奥法概念解决塌方问题
    塌方按地质情况可分为:块状结构岩体塌方和松软破碎地层塌方两种。
    第1种,块状结构岩体中产生的塌方,是不利结构面与软夹层所至。该类塌方一般的塌落高度不,且塌落形状呈不规则锥形。由此可以断定,在未扰动部分岩体仍然保持相对自称稳定状态。尽管其应力分布极其不均,局部应力集中等问题,但在一定时间内其自称能力仍能使围岩达到暂时相对稳定。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时段围岩的自称能力来及时处理,支护锚固,防止塌方的形成。对于该种岩体结构,在岩体出现塌方后的暂时稳定期,应立即施喷混凝土。在施喷时,仍然会产生落块,但喷到一定时间,掉块就会停止。说明初喷成功,就在很程度上延长了围岩的自稳时间,为进一步加强支护赢得了时间。另外还应重视的就是:在处理前期,切忌清渣。原因就是松渣的存在,能抑制塌方的进一步的发展与扩。此时应登渣对围岩网喷混凝土,安装锚杆,压浆锚固,加钢筋肋,并进行锚喷,支护处理,直到设计开挖标高。在省道332线花塔岭隧道西洞口开挖进尺到50 m时就出现跨度12 m的塌方,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处理的,效果极佳。
    第2种,松软破碎岩层中产生的塌方,它的塌方规模,一旦出现塌方甚至塌落通天。这种塌方的塌落形状一般为抛物拱形,塌方往往在塌落中将隧洞边壁破坏。这种塌方的处理同样要引进新奥法概念,即通过支护提高松散塌落体的整体强度,从而提高其自称能力和零载能力。支护办法就是超前管棚或超前管式灌浆锚杆。然后向前挖掘,每前进到一定尺度,即用I字钢拱架进行支撑,安装环向管式可灌浆锚杆,挂网喷混凝土。这些工作结束后,进行缓向压浆,使可灌浆锚杆在所深入的范围内通过压浆浆液无规则渗透,形成一固结浆层。从而使原来没有承载能力的松散破碎岩体具有承载力,再加上固结浆层与I字钢拱架及喷混凝土层组成的支撑拱,可承受洞顶数十米高的塌方土体自重应力,达到抑制体积塌方圆满效果。
    6、结语
    新奥法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应用于工程支护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地质情况变化的情况下,对围岩特性不易掌握,围岩稳定对施工质量的要求高。但不论地质情况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必须牢固掌握新奥法概念的核心,既充分利用与提高围岩的自称能力,并围绕这一核心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支护措施和施工方法。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