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之申论模拟题:教育问题

发布时间:2016-08-25 共4页

  3.近年来,诸如“建家长满意的学校,做家长满意的教师”之类的口号成为不少学校竞相打出的招牌,盛行坊间,大行其道。

  “教育让家长满意”,乍一听似乎无可厚非,但细细思量,问题不少。首先,教育如何使家长满意?这其间,众口难调自不必说,又如何界定,什么样的教育才会令家长满意呢?多少家长满意才行呢?

  更为重要的是,难道家长满意就行了吗?毕竟,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不是家长,而是学生。打个比方,好比家长带孩子去餐馆就餐,孩子吃饭,家长付账,要问对餐馆饭菜、服务满意不满意,恐怕不能只问家长,还要问最直接的消费者――孩子。家长的感受与评价,不能完全代表孩子的感受与评价。因此,很多学校刻意宣扬的“让家长满意”,其实在教育观上遮蔽了一个关键问题:教育怎样让学生满意?

  回到我们的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比这种理论上的困惑更使人纠结。不少学校现在变得越来越像标准化生产的“企业”或者“工厂”。填鸭式的教学,封闭式的管理,起早贪黑的生活,无所不在的激烈竞争,简单重复的枯燥训练等等,使原本充满智慧与快乐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沉重的负担,使校园成为许多学生备感压力和失落的地方,而不是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

  这样的教育,显然不是合格的教育。因为它不是立足教育学生这个本位来展开,而是被功利目的、应试思维、家长需求、自身利益等非教育因素主导着、牵制着、撕扯着,在各种现实利益的考量和冲突中变得面目全非。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活力之源,来自于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来自于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活动,激发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启迪心灵、健全人格,使他们在成长中追求“有灵魂的卓越”,而不是沦为考试机器、高分低能者。

  4.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另一边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低下。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09年6月24日举办的“借鉴美国经验――中国企业界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必要性与历史必然性研讨会”上,与会的学商界人士针对教育改革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全球教育研究中心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有60.9%的企业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表示比较不满意,有8.7%的企业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表示非常不满意,而且绝大多数企业认为企业的发展与教育有一定的关系或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学生的多项能力和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威望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徐德清说,到公司实习的大学生所学与所用差距很大。而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裁林可夫也对公司招收的几百名大学生不甚满意,他认为许多大学毕业生事业心不强,挫折压力承受力不大,而且知识老化,自我学习能力弱,复合型不强。

  5.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养、使用和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和运用能力。谁占领了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谁就有可能占领世界经济的制高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正是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关键要素,这类人才富有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精神,在所从事科技领域中具有精湛学术造诣或掌握核心技术,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他们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影响着国家产业发展的格局。

  美国的情况具有典型意义。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科技移民总人数的40%到了美国,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美科技人员总数的20%左右。在集中了美国90%半导体产业的硅谷,绝大部分技术人员来自印度和中国。2005年,美国每10万移民中大约每月有350人创建新企业。1995―2005年,加州所有新建的工程技术公司中有39%是移民创建的。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伟大的事业呼唤着广大科技英才,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2008年我国共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68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61.4万人,年均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还远不是科技人力资源强国,特别体现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极度匮乏。我们不仅缺乏像钱学森、袁隆平这样的世界级科学大师,而且也缺乏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产业科技人才和现代企业家。创新型科技人才不足的“短板”,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实现创新型国家奋斗目标的最大桎梏。

  6.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国际竞争的新形势,2010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7.教育公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突出表现,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坚固基石。强调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有学上”,实现学有所教。近年来,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要做到教育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环节是保障公民接受义务教育和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公平,突出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主要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如果说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是“有学上”,那么提高教育质量主要解决的是“上好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事业,才有一流的国家。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要求相比,还面临严峻的挑战,离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特别表现在教育质量方面的较大差距。要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树立“教育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的教育过程观,树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心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推动教育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质量上来。

  8.2010年的夏天,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多名“9+3”学生参加了培训;在成都市中职校文明风采大赛小品比赛中,“9+3”学生表演的小品《成长》取得了好名次……四川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一年多来,处处都有放飞希望的动人故事。 

  “9+3”,即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藏区孩子提供3年的免费中职教育,这是四川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创举,也是四川教育史上藏区学生赴内地读书规模最大的一次。目前,已有1万多名藏区学生分别在四川的85所中职学校学习生活,健康成长。

  四川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紧密结合实际,将教育与关爱相结合,使藏区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开始新生活。

  许多学校的校长、教师把藏区的孩子视如己出,孩子们也亲切地称他们为爸爸、妈妈。在今年的招生宣传中,赴甘孜县宣传的乐山竹根职业中学的许副校长,是位女同志,高原反应特别强烈,一直都在吸氧,说话都困难,但当听到几名初三毕业生说“想去读‘9+3’,但是家长担心年龄小”时,她摘掉氧气罩,喊出:“我就是你们的妈妈,我在学校等着你们来。”在场的很多学生和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

  今年17岁的足巴甲,来自阿坝州若尔盖县,现就读于达县职业高级中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足巴甲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最难适应的就是上课始终跟不上老师的授课进度。针对足巴甲等“9+3”学生年龄相差较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学校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文化基础课实现分层教学、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现在足巴甲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提升。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