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1-10-22 共4页


    第二次挑战是,2000年开始的新考试体系。这次调整削减了数学等基础性内容(这也反映了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展,已经不需要再侧重于学科所需数学基础知识的测试了),突出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公司财务、资产负债管理和保险精算理论与实务等内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精算学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而不是削减,因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处理风险,即不确定性的基本工具。虽然课程变少了,准精算师课程从原来的15门调整为了6门课程,但每门课程的内容明显增加,现在一门课程大约相当与原来前11门的3门。仍然缺乏师资,除了课程2进行培训外,课程1、3、4完全由学生自学。课程5和课程6则让以前通过类似课程的考生进行答疑,由于内容实在太多,考生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差不多要阅读2尺高的英文原版材料(当然不是全部都要求阅读)。考生几乎提不出什么问题,好多内容只是模模糊糊的有些印象。也许这样的安排心理作用大于实际效果。当这些考生通过课程5和课程6时,我猛然发觉他们又跑到我们教师前面去了,他们依然是领跑者。从2000年5月到现在为止,所有准精算师课程的总体平均通过率为65%(72/110),课程5和课程6的总体平均通过率为30%(6/20)。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精算中心从零发展到现在,方兆本教授、缪柏其教授等老师的开拓性工作,以及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的资助固然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广大考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由此养成的较强的学习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生存并发展到现在。它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关键!只要这种学习能力继续保持并发扬,则终身学习能力将构成我们科大精算考生的真正核心竞争力。而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因为科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另一方面也在于科大为这些学生所提供的良好学习氛围以及由此打下的坚实数理基础。
    精算中心今后的任务就是努力培养考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在积极加强学生经济学、金融学等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数理基础,特别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将中心办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打造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WTO后的中国金融市场
    现在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起点,太多的变化以致我们往往很难适应。WTO真正使中国有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跨越的压力,压力一旦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全新的市场概念。这就是机遇与挑战,机遇来自于对挑战的正确应对。
最近的《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有很多精彩的文章讨论这些问题。下面我们随便从中挑出几篇文章:
  在2002年4月1日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中有一篇题为“券商裁员”的文章这样写道,“‘投行业务目前的确很难,但如果有能人,业务并不少’,在邓看来,裁员风波中淘汰的大部分是一般工作人员,而‘小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业务骨干。’据介绍,中关村证券目前仍在招人,但重点锁住的是专业强、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比如最近欲引进两名其他公司的投行人员,可风声一经传出,对方立即加薪留人,这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投行不是‘多人’,而是‘差人’”;
  在2002年1月21日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有题为“中银国际的‘浪漫还乡记’”的采访文章,当记者问道:“中金公司应该是中银国际在国内最强劲的对手。您如何看待即将开始的激战?”,中银国际新任首席执行官(CEO)李山答道:“我们的态度是虚心学习、共同发展。对中银国际而言,真正的挑战是市场开放后,来自摩根士丹利、高盛、美林等国际一流投行的竞争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金、中银都是患难兄弟。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希望这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而不是‘灰色利润’高于‘阳光利润’。中国投行业的发展,与其他国家投行的发展历史一样,有一个从春秋到战国的过程,最后一定会出现分化。不过中国本土顶尖的投行如果被外资投行打倒在自家门口,那才是最大的失败。”
  在2002年4月1日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中有一篇题为“保险四‘壳’难找金龟婿”,文末的“制度设计失误?”记者手记写道,“保监会当初设立恒安、生命、东方和民生的思路,是以之为与外方合作的实体,拿市场换技术。然而,随着入世谈判的结束,中资公司的‘壳’资源价值大幅跳水,外资以资本换市场的战略更加咄咄逼人。因为母公司除了资本金一无所有,根本不具备外资看重的市场的信誉度、销售网络和经营管理能力等素质。‘外资打的是电子战,中资打的是阵地战。’保监会有关部门撰写的一份‘关于中外保险公司情况对比’的材料认为。的确,外资保险公司更注重短期经营策略和长期发展战略的平衡,竭力强调利润最大化。譬如友邦保险至今没有涉足炙手可热的投连险种,倒是不惜血本建立业务、管理、电脑、培训等各类系统(尤其是精算,作者注),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即是一例。相比之下,中资公司缺乏长远发展策略,主要注重市场份额和保费规模,往往忽略了业务质量和成本效益之间的关系。民生、恒安、生命和东方遭遇的困境,也是整个中资保险公司的困境。或许,对这种为合资而生的制度设计,监管层真该好好思考一番了。”
  在2001年12月31日的《经济观察报》题为“洋保险争抢市场获准者捷足先登”写道,“截止今年10月份,除8家外资保险公司通过了保监会核发的准运证外,还有19家外资保险公司供27个经营机构、3家外资公司在筹建之中,另有100多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建立了200余个代表处,多家保险公司仍在择机进入中国市场”,“这才仅仅是个开始。‘现在上海只有30家保险公司,而香港却有300家保险公司。我们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当上海有100家的时候才是进入战国时代’,太平洋安泰总经理张全福的话令人回味。” 精算师考试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