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高考政治常识考点知识分析

发布时间:2009-07-14 共6页

  8.人民政协:(1)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2)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本部分内容种关于党的性质、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方式,党的建设,“三个代表”思想、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是重要的考点。由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因此,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上进行主观试题命题的可能性非常,务必要注意对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一是要注意一些新的提法,二是要注意从哲学和政治的角度进行多角度分析。

  

  三、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1.民族是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的稳定共同体。

  2.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原则:①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各民族之间只有小、强弱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优劣之分。各民族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②具体表现: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2)民族团结原则:①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的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②必须反对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与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依法惩处煽动民族歧视的行为。(3)民族共同繁荣原则:①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②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促进各民族个同繁荣,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③推进西部开发,实行“兴边富民”行动,是坚持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具体体现。(4)三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坚持民族……的原则。(3)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会和人民政府。(3)依据: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有着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①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我国民族“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适合实行区域自治;③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政治认同。

  5.我国的宗教政策:(1)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①含义(略),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在宗教活动场所或教徒家中进行,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的活动。任何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无神论宣传。任何宗教组织和教徒也不得到宗教活动场所以外进行宗教活动。②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这是为了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更好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③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并不是要求教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教徒在政治上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国家利益相一致。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2)依据:符合宗教自身规律;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树立科学世界观,抵制邪教,反对封建迷信。

  

  四、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外交政策

  1.国际关系决定因素。国家间出现的亲疏冷热、分离聚合的关系,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则是引起冲突的根源。②国家力量是国家赖以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和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③国际关系是发展变化的。

  2.主权国家是由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构成的。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3.国际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对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