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级中药师考试中药调剂学习题集——中药品质变异

发布时间:2012-03-23 共1页

中药品质变异
一、A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芒硝最易发生的变异(  )。
A.风化
B.潮解
C.粘连
D.腐烂
E.泛油

 

正确答案:A 解题思路:风化是指含结晶水的盐类药物经风吹后,失去结晶水,变为非结晶状的无水物质,形成粉状现象。如月石、芒硝等。
 
2.遇铁盐变成黑色,与锡长时间加热共煮时,能生成玫瑰色化合物的是(  )。
A.生物碱
B.苷类
C.鞣质类
D.油脂类
E.挥发油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鞣质遇铁盐变成黑色,与锡长时间加热共煮时,能生成玫瑰色化合物,以致会直接影响加工品的质量。
 
3.关于霉变,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霉变是真菌在中药表面或内部的滋生现象
B.中药表面附着的真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足够的营养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致使中药有效成分发生变化而失效
C.中药霉变的起因是由于真菌孢子,落在中药表面后,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即萌发为菌丝,促使中药有效成分的破坏,失去药用价值
D.中药霉变的因素很多
E.以上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正确答案:E 解题思路:霉变又称发霉,是真菌在中药表面或内部的滋生现象。中药表面附着的真菌在适宜的温度(20℃~35℃)、湿度(相对湿度75%以上或中药含水量超过15%)和足够的营养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分泌的酶溶蚀药材组织,致使中药有效成分发生变化而失效。中药霉变的起因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许多真菌孢子,当其落在中药表面后,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即萌发为菌丝,从而分泌出酶来溶蚀药材的组织,并促使中药有效成分的破坏,失去药用价值。
 
4.0~15℃或35~40℃是害虫的(  )。
A.高温范围
B.适宜温度区
C.最适宜温度范围
D.不活动范围
E.致死高温区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通常把15~35℃之间的温度范围称为害虫的适宜温度区。在这一温度范围内,从25~32℃之间是害虫最适宜温度范围。从0~15℃或35~40℃是害虫不活动范围。
 
5.害虫的适宜温度区(  )。
A.-4℃以下
B.0~15℃
C.15~35℃
D.35~40℃
E.50~60℃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通常把15~35℃之间的温度范围称为害虫的适宜温度区。在这一温度范围内,从25~32℃之间是害虫最适宜温度范围。从0~15℃或35~40℃是害虫不活动范围。
 
二、B型题(标准配伍题):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用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与问题关系最密切的答案。某个备选答案可能被选择一次、多次或还被选择。
(6-9题共用备选答案)
A.含淀粉、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较多的中药
B.含挥发油多的中药
C.含盐分较多的中药
D.含结晶水的中药
E.含水分较多的中药
 6.易生虫、发霉、遭鼠害等的药物属于(  )。
  7.易散失气味的药物属于(  )。
  8.易风化的药物多属于(  )。
  9.易霉烂的药物多属于(  )。
 
 

正确答案:6.A,7.B,8.D,9.E 解题思路:中药含水量及污染情况是发霉、虫蛀、变色的重要影响因素。含淀粉、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较多的中药,易生虫、发霉、遭鼠害等。含挥发油多的中药易散失气味。含盐分较多的中药易潮解。含结晶水的中药易风华。含水分较多的中药易腐烂。在贮藏时,应将中药充分干燥、灭霉,并根据中药化学成分的性质分类存放,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变质现象的发生。
 
(10-11题共用备选答案)
A.含植物油脂多的中药,出现内外色泽严重加深,油质渗透外表,具有油哈味
B.含黏液质(糖分)多的药材,质地变软,外表发黏,内色加深,但无油哈气
C.药材躯体易残,色泽加深,外表呈油样光泽,"哈喇"气味强烈
D.都不是
E.都是
 10.杏仁的泛油现象属于(  )。
  11.刺猬皮的泛油现象属于(  )。
 
 

正确答案:10.A,11.C 解题思路:中药"泛油"的含义比较广泛,它包括含植物油脂多的中药(杏仁、桃仁等),出现内外色泽严重加深,油质渗透外表,具有油哈味;其次,含黏液质(糖分)多的药材(天冬、党参等),质地变软,外表发黏,内色加深,但无油哈气;另外,就是动物类药材(刺猬皮、九香虫等)躯体易残,色泽加深,外表呈油样光泽,"哈喇"(即酸变)气味强烈。这几种现象均通称泛油。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