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护理学考试微生物学考点解析(棒状杆菌 )

发布时间:2012-02-09 共1页

 第十五节 棒状杆菌

( 一 ) 生物学性状

白喉棒状杆菌为细长弯曲的杆菌,粗细不一,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排列不规则,呈栅栏状、 C 字形或 L 形,吕氏血清斜面培养生长迅速,异染颗粒明显,亚碲酸钾血平板培养呈现黑色菌落。

 

( 二 ) 致病物质、作用机制

1 .白喉外毒素:白喉外毒素只有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溶原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外毒素的结构由 A 亚单位 ( 其上有 1 个催化区 ) 和β亚单位 ( 有结合和转位功能 ) 组成,作用靶位是心肌和神经细胞。细胞蛋白质合成所需的延伸因子 -2(EF-2) 与 A 亚单位结合, EF-2 失活而使蛋白质不能合成;

2 .索状因子:破坏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影响细胞呼吸与磷酸化;

3 . K 抗原:抗吞噬及有利于细菌在粘膜表面定植。

 

( 三 ) 特点作用: 毒性作用大, 1 分子能杀一个细胞;可毒害多种细胞,特别心肌、神经细胞均有毒素受体;肿瘤细胞对此毒素也特别敏感,因此可将毒素导向某一特定肿瘤细胞,这种靶向药物为肿瘤治疗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 四 ) 致病性、临床表现

白喉杆菌经飞沫或污染的物品传播侵入易感者上呼吸道,通常在咽喉部粘膜细胞中生长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和全身中毒症状。由于细菌和毒素可使局部粘膜上皮细胞发生坏死,血管扩张充血、白细胞及纤维素渗出,因此可形成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假膜脱落后可引起呼吸道阻塞,严重者可因窒息而死亡。白喉杆菌不侵入血流,但外毒素可以进入血流,这种毒素能干扰易感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的功能发生损害;且这种毒素对某些组织细胞有亲和性,能迅速地与该组织细胞结合,常侵犯心肌细胞及外周神经,临床上出现心肌炎和软腭麻痹、声嘶等症状。

 

( 五 ) 防治原则

人工自动免疫:注射白喉类毒素是预防白喉的主要措施,接种对象主要是易感儿童。

人工被动免疫:对密切接触白喉病人的易感儿童,可肌注 1000 ~ 3000 单位白喉抗毒素作紧急的预防,为了取得较长时期的免疫力,仍需进行白喉类毒素注射。

白喉患者治疗:在使用抗菌素抑制局部细菌生长繁殖的同时,还应早期足量使用白喉抗毒素,剂量大小视病情而定,对抗毒素皮肤试验阳性者应采用脱敏疗法 ( 少量多次 ) 。

白喉系传染性较强的疾病,除采取特异性预防措施外,还要注意带菌者的检查及病人的隔离和治疗,以控制传染源。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