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面试热点:女记者遭遇维权难

发布时间:2016-08-17 共1页

  事件回放:

  2011年7月8日下午,《法制日报》女记者张维在浙江兰溪市马涧镇采访时,遭到当地政府机关人员的阻拦,对方强行夺走其记者证并质问她。张维随后报警,经警方协调,张维最后拿回证件安全离开。张维介绍情况时说:"当时过来一群人,其中一个马涧镇的镇领导问我,鬼鬼祟祟在干什么?我说我是记者,正常采访。那个领导特别强硬地说:'谁允许你来采访的?记者算个什么东西!'还一把抢走了我的记者证。"

  事件实质:

  当前一些公务人员一旦遇到对他们不利的舆论监督,就想用"捂"或"瞒"的方式躲过去。而当这两种方法失效时,他们往往会恼羞成怒,蛮横地对待媒体。基层官员说出这样的话,一方面反映出他们对舆论监督的狂妄与轻视,另一方面也曝露出他们在面对舆论监督时的焦虑与脆弱。

  "媒体报道无禁区",这一原则更应该体现在对公权力的监督上,通过媒体与政府及部门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使政府及部门能真正执政为民。马涧镇镇长身为政府官员,既然掌控着公共权力,就应该接受制度的约束,承受大众的指指点点;就应该让渡一部分隐私权,成为玻璃人,甚至要做好被扔臭鸡蛋的心理准备。

  建议措施一:积极面对媒体

  面对媒体,任何一位官员都应摆正心态。媒体的背后是广大人民群众,媒体的监督就是社会集体的监督,对待媒体的态度就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官员不应将媒体放在对立面上,只看到媒体的揭发、批评、监督的一面,而忽视媒体宣传、动员的一面。

  其实,党和国家是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的,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随着时代的发展,舆论监督只会越来越强化,微博的兴起,让人们时时处处都可以上网,用手机把身边违法违纪的人或事通过文字、图片的方式传到互联网上。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大地上,"全员监督"时代已经来临,如果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仍然是原来的"死脑筋",无视舆论监督,拒绝舆论监督,或者面对舆论监督口出狂言,那么他迟早会被舆论监督得"体无全肤",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不光彩的一页。

  建议措施二:打击别有用心者

  当然,我们在高度肯定舆论监督促进基层工作的同时,也要看到舆论监督在一些地方正在被一些人滥用,在少数地方还出现了专门的"职业曝光族"。他们抓住基层政府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通过网络策划,把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把一般问题变成普遍问题,把普通问题变成政治问题,然后运用网络把问题炒热,最终达到一些私人目的,而这一类人,往往不是正规记者,而是熟悉媒体、熟悉网络的"舆论串串"。

  重要意义:

  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政府必须接受监督,是党和政府一贯奉行的民主精神。在全媒体时代,公务人员要学会善待、善用媒体,努力与之形成良好互动。新闻媒体是联系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传递政策、信息和沟通民意的职责。

  2. 媒体关注的往往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大事。公务人员坦诚和认真地对待媒体,就是对群众知情权、监督权等公民权利的尊重。公务人员是人民的公仆,通报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是最基本的责任。只有透明和公开才能消除误解。粗暴对待媒体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从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3. 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有利于提高执政能力。舆论监督并不是跟谁过不去、找麻烦,而是为了揭露问题和不足,更好地促进工作。公务人员面对舆论监督,要以公心而不是私心来应对;面对被舆论关注的不足和失误,应及时改正并加以说明。可以说,面对舆论监督的态度,体现了公务人员对待自己工作和自身责任的态度。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