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数学试卷评析:基础与能力是立足点

发布时间:2009-07-14 共1页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数学卷立足于科学性,鼓励中学数学教学围绕基本内容,提高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试卷考查考生对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1、源于教材,注重过程
  试卷没有一道题目直接来自教材,但从教材改编的题目很多。这些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的题目,目的在于鼓励师生钻研教材,不远离课本,减轻学生负担。例如理科第13题,源于高三的“统计案例”一章,教材分析了在一维条件下到有限点距离最短的结论,试题在此基础上,利用它的思想方法考查学生在二维条件下的结论是什么。由于这里横坐标、纵坐标可以独立考虑,因此并不需除教材例题之外的方法。又如理科第17题,源于高三统计基本方法一章,教材对具体数学对象中的中位数、众数和平均值作了详尽的说明,试题结合社会实际现象,设计的问题落在考查准确把握上述统计内容中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解释它的实际意义上。再如理科第20题,源于高一(二)对数函数例3“学习曲线”的描述,第(2)题的问题是要验证参数的区间,相当于对模型的应用和检验。由于每年的应用题得分率都不高,失分多是因为未能建立数学模型,今年的应用题(理科第20题)改编自课本,题目给出了数学模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扫清了“拦路虎”。
  由上述3题考试目标的阐述可见数学教学应注重学习过程,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内涵,要从“教题”转化到“教书”,而不是从“题型”出发,把学生淹没在题海中。有些试题考生可能第一眼看上去像新面孔, 但分析一下会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2、提倡理性思维
  数学科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理性思维,在高考考试目标中对理科考生尤其如此。理性思维要求考生在问题解决中,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会进行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会正确而简明地表述推理过程,而不是都以算为手段,用算解决问题。例如理科第17、20题,依据统计中的有关基本概念、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等对问题作出判断。如果只是用计算器将所有情形算一遍,虽然得分不低,但可能损失时间,不利于考生的整体发挥。又如理科第21(2)题,将含有点 的方程代入双曲线方程,由演绎推理得到所设方程不成立即可,如果用判别式和韦达定理则要算一通。
  3、体现“二期”课改理念和要求
  今年在全面推行“二期”课改的前提下,试卷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理念和要求:一,注重过程与方法;二,体现新增内容的基本要求,如代数余子式、框图、球、独立事件等均要考查知识和基本技能,立体几何以向量为工具解决问题。
  4、夯实基础,着眼能力
  从理科试卷的几个能力型问题考查目标分析,尽管试题体现了一定的能力要求,但落脚点都在基础知识上。如理科第14题,将一个函数图像旋转以后仍然是函数的图像,关键是对函数基本定义的理解,即对任何自变量,函数值必须是唯一的。又如第22(3)题,虽然是一个自主学习能力的试题,但是考查的重点还是反函数的概念和互为反函数的图像是关于 对称的基本要求。再如第23(3)题,它有一定深度的探究能力,然而从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入手,可以从具体到一般地层层深入,对p的开始几个值上的试探,即可获得这小题的部分分值是我们对不少考生的期望。
对比往年的数学试题,今年的知识点较多,没有“挖陷阱”的题目。但拿到题目时不要计算器当家,应有所分析,让脑指挥手。只要对题目给出的提示信息获取充分,试题本身并不难。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