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250多万农牧民走上水泥路

发布时间:2012-07-25 共1页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由7年前的不足5000公里增加到46835公里,并有250多万农牧民走上了沥青或水泥路。
    我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72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广大农牧区由于山大、沟深、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交通基础设施长期相对落后,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为改变这种状况,2000年至2002年,省交通厅会同省发改委,投入补助资金近千万元,解决了西宁和海东地区960个行政村通公路的问题。2003年以来,省交通厅又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交通运输部“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和水泥路”的目标,及时调整公路建设投资政策,逐年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各级地方政府加强领导、主动协调,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精心组织实施建设项目;广大农牧民群众热情高涨,义务投工投劳,全力支持农村公路建设,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农村公路建设热潮。据统计,7年间全省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26.5亿元,使全省420个乡镇(农牧场)全部通了公路,394个乡镇通了沥青(水泥)路; 4172个建制村(农牧场大队)中,通公路或机动车的达到3911个,通达率93.74%;通沥青(水泥)路的达到2369个,占56.78%.同时,加快实施村道硬化工程,已有2516个行政村(含部分寺院和移民点等)完成了村道硬化,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60.3%,有250多万农牧民告别了尘土和泥泞,走了平坦整洁的沥青或水泥路。
    如今,一条条平坦、坚实的农村公路通到农民家门口,班线车、出租车、运货车频繁地出入于乡村、城镇之间,有效解决了农牧民群众出行难、运货难问题,公路沿线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被红红火火地带动起来;各地依托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发展特色农牧业,建立温棚蔬菜、水果生产基地、畜牧养殖基地和畜牧产品加工基地。在城镇周边地区,“农家乐”、牧家乐、“茶园经济”、乡村旅游等迅速发展,农牧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公路正成为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