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逻辑的相关知识及其运用

发布时间:2009-05-12 共7页

  [例23]

  在讨论一项提案时,会议的主持者说:“每一个与会者,要么支持A提案,要么支持B提案,决不允许含糊其词,模棱二可。”

  从主持者的话中,不可能推出的结论是:

  A. 如果支持A提案,那么就不支持B提案。

  B. 支持A提案, 或者支持B提案。

  C. 不支持A提案, 或者不支持B提案。

  D. 或者支持A提案,或者不支持B提案。

  解析:

  答案是D。

  “要么支持A提案,要么支持B提案”表示的是:每一个与会者在A、B两个提案中,必须支持其中的一个并且只能支持其中的一个,既不能一个也不支持,也不能两个都支持,至于具体支持哪个提案或不支持哪个提案,并没有提出要求。

  选项D“或者支持A提案,或者不支持B提案”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命题,两个支命题“支持A提案”和“不支持B提案”中只要有一个支命题为真,则整个选言命题为真。根据D项的断定,两个提案都支持或者两个提案都不支持,它都可以为真,因此,不符合主持人的意见。

  下面讨论假言命题。

  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的复合命题。

  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分为充分条件关系、必要条件关系和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关系三种。

  p是q的充分条件,是指:有p一定有q,无p未必无q(即如果无p,则有q或无q都不能确定)。如“天下雨”是“地上湿”的充分条件:天下雨,地上一定湿;天不下雨,地上不一定不湿。

  p是q的必要条件,是指:无p一定无q,有p未必有q(即如果有p,则有q或无q都不能确定)。如“年满18岁”是“有选举权”的必要条件:不满18岁,一定没有选举权;满18岁,不一定有选举权。

  根据以上定义,显然。如果p是q的充分条件,则q是p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p是q的充要条件,是指:有p一定有q,无p一定无q。如对同一个三角形,三内角相等是三边相等的充要条件:三内角相等,则三边一定相等;三内角不等,则三边一定不等。

  [思考]

  “犯罪”和“违法”之间是什么关系?

  A.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

  B. 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C.前者是后者的充分必要条件

  D.前者和后者不构成条件关系

  (注:若C项成立,则A和B项自然同时成立。约定:若选C项,则不选择A或B项)

  答:A

  [思考]

  “认识错误”是“改正错误”的()。

  A.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 不构成条件关系

  (注:若C项成立,则A和B项自然同时成立。约定:若选C项,则不选择A或B项)

  答案:B

  [思考]

  “吸烟”是“患肺癌”的()。

  A.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 不构成条件关系

  (注:若C项成立,则A和B项自然同时成立。约定:若选C项,则不选择A或B项)

  答案:D

  [思考]

  在下句的括号中填入哪个或哪些选项是适当的?

  如果p是q的充分条件,则( )。

  A.q一定是p的必要条件。

  B.p一定不是q的必要条件。

  C.q可能是p的充分条件。

  答案:A、C

  根据事物的条件关系的不同,假言命题可以分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假言命题三种。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充分条件关系的假言命题,如:“如果把理论当作教条,那么只能束缚思想”就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它断定“把理论当作教条”是“束缚思想”的充分条件。

  一般形式为“如果p,那么q”,其中,p称为前件,q称为后件;联结词是“如果…,那么…”。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断定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

  在日常语言中,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如果p,那么q”也表述为“只要p,就q”、“若p,则q”、“一旦p,就q”,等等。

  充分条件命题的符号形式是:pq。 “”读作“蕴涵”, pq表示“如果p,那么q”。

  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只有在前件真并且后件假的情况下才是假的,在其余情况下都是真的。其真值表如下:

  pq p  q

  真 真 真

  真假假

  假真真

  假假真

  显然,以下关于“”的运算成立:

  真  真

  = 假  真

  = 假  假

  = 真

  真  假 = 假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命题,如:“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就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它断定“年满18岁”是“有选举权”的必要条件。

  一般形式为“只有p,才q”,p和q分别称为前件和后件;联结词是“只有…,才…”。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断定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

  在日常语言中,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只有p,才q”也表述为“没有p,就没有q”,“除非p,否则不q”等。

  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只有在前件假并且后件真的情况下才是假的,在其余情况下都是真的。其真值表如下:

  pq 只有p,才 q

  真 真 真

  真假真

  假真假

  假假真

  充要条件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命题,如:“一个三角形的三内角相等,当且仅当它的三边相等”就是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对于同一三角形,它断定“三内角相等”是“三边相等”的充要条件。

  一般形式为“p,当且仅当q”。

  “当且仅当”不是日常语言用语。在日常语言中,充要条件假言命题表述为“如果p,则q,并且只有p,才q”。

  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符号形式是:pq。 “”读作“当且仅当”。

  一个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只有在前、后件取相同的真值时才是真的,在其余情况下都是假的。其真值表如下:

  pq p  q

  真 真 真

  真假假

  假真假

  假假真

  显然,以下关于“”运算成立:

  真  真

  = 假  假

  = 真

  真  假

  = 假  真

  = 假

  下面讨论负命题。

  负命题是否定一个命题所得到的命题。如:“并非闪光的都是金子”就是负命题。

  一般形式为“并非p”。有时简称“非p”。其中,p是支命题,“并非”是联结词。

  在日常语言中,“并非p”也表述为“p不成立”,“p不符合事实”等。

  符号形式为“p”。“”读作“并非”。

  一个负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它所否定的支命题是假的。其真值表如下:

  pp

  真假

  假真

  显然有:

  真 = 假

  假 = 真

  [思考]

  计算“(假假)(真(假∧ 假))”的真值( 的结合力最强,其余相同):

  解:

  (假假)(真(假∧ 假))

  =  真 (真(假∧ 真))

  =  真 (真 假)

  = 假  真

  = 真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