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中药学复习资料(三)

发布时间:2014-12-29 共25页


一、概论
【含义】  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性能功效】  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性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
【适应范围】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如外感热病高热、阴伤内热、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阴虚潮热等。
【分类】  按其性能及临床应用之别,习惯将本章药物分为五类。
清热药的分类及其特点
分   类 性   味 功    效 主    治
清热泻火药 甘寒
或苦寒 清气分热 外感热病气分高热证,以及肺热、胃火、肝火、心火等脏腑火热证等。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兼以清热泻火 外感或内伤之湿热火毒诸证,如湿温、暑湿、湿热中阻、湿热泻痢、黄疸、带下、淋痛、疮疹,以及诸脏腑火热证。
清热凉血药 苦甘寒
或咸寒 主入血分,清热凉血,
兼以滋润、活血 外感热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谵语,以及火热内生之血热妄行诸证
清热解毒药 苦寒
或辛寒
甘寒 清解热毒 主治外感或内生实热火毒诸证,如痈疮肿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肺痈、肠痈、热毒泻痢、水火烫伤、蛇虫咬伤等
清虚热药 苦咸甘寒
多入肝肾经 清虚热、退骨蒸,
兼凉血 阴伤发热、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以及小儿疳热

【配伍方法】 
1、里热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2、气分热兼血分热者,宜气血两清;
3、里热兼阴伤津亏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辅以养阴生津药;
4、里热积滞者,宜适当配合泻下药;
5、里热兼脾胃虚弱者,宜适当辅以健胃药。
【使用注意】 
1、本类药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2、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易化燥伤阴津,故阴虚津伤者亦当慎用;
3、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尤须明辨,不可妄投;
4、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二、清热泻火药
名 称 性 能 特 点 功  效 应 用 使 用 注 意


膏 生用清泄与透达并具,为治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煅后外用,收敛之中又兼清热之性,可治疮疡不敛及湿疹等。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收敛生肌,收湿止血 温热病气分实热;肺热喘咳;胃火牙痛、头痛、消渴证;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大寒伤胃

母 苦寒清泄,甘寒滋润,清热之力稍逊石膏,擅长滋阴润燥。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热而滋润。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 寒润滑肠


粉  清热生津,
清肺润燥,
消肿排脓。  苦寒
孕妇忌服
反乌头
栀 
子 苦寒降泄清利,
善清心、肺、三焦之火,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热病心烦;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 苦寒滑肠
 


草  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根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  


叶 清热除烦,利尿  
决明
子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不宜久煎
谷精草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 石膏、知母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