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及讲解

发布时间:2016-08-25 共8页


      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
      A、 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 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C、 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 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整的次数。
      解答:
      选择C。此题检测考生对数量词所指范围的理解程度。原文讲他们寻找的结果是"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而不是向这些讯号调查,因此A项不对。原文称他们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调查,而不是"分片调查",所以B也不对。D项中的"时间的长短"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内容。原句的含义是:用波长21厘米的电波进行了三次调查,用波长10.5厘米的电波进行了两次调查。故选择C项。 
      2、把握关键语句
      对关键语句的把握是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准确理解文章内涵的重要环节。一般是指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在结构上起衔接、照应作用的句子,在句意上比较隐晦难懂的句子等。理解它们的含义,仍然离不开具体语境条件。 
      例题:
      据美国K大学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有机物质(例如纸和木屑)和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包括塑料垃圾袋、"用后即丢"的尿布、饮料瓶等在内的大多数产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
      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一些生产厂家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了变化,则是可能生物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它物质混合,便会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文中"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A、"生物降解"不是一个科学的术语
      B、"生物降解"这个说法名不符实
      C、"生物降解"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D、"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运用有语法错误
      解答:
      选择B。结合具体语境可知,这句话是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为了说明这句话,下文先介绍了厂家的说法,又谈了研究人员的看法及试验结果。试验表明厂家的宣传与实际情况不符,即句不符实。原文并没有否定"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科学性,倒数第二句话还对这类物质的特点作了分析;原文也没有否定"生物降解"的现实性,开头强调并不能真正生物降解的塑料是"大多数",结尾讲"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的"每个产品"是"经他们试验"的产品,并不是所有产品。所以A、C有误。D是明显的干扰项。 
      3、概括具体内容
      概括具体内容,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练与升华。在抽象概括过程中,要做到内容完整而不片面、语言恰当而不偏颇、文字简明而不拖沓。
      例题: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生存的根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解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这个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的心脏地带。 
      对上文主旨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阐明阴山以南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的跳板
      B、 阐明阴山以南沃野对游牧与汉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C、 阐明历史上游民族与汉族激烈矛盾的由来与发展
      D、 阐明阴山以南沃野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解答:
      分析备选答案可以看出:C项内容有偏差:A项只讲游牧民族,不全面;B项虽然内容概括全面,但仍是就事论事,并不是这段文字的主旨;D项是正确答案,比B项更具有概括性。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