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务员考试经济管理专业课资料(中)

发布时间:2016-08-25 共8页

2 第二部分产业结构
2.1 产业成长与演进
2.1.1 产业分类方法
2.1.1.1 两大部类分类法
2.1.1.2 计划体制分类法
2.1.1.3 三次产业分类法
2.1.1.4 资源集约分类法
2.1.2 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
2.1.3 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
2.2 产业关联
2.2.1 产业关联的方式
2.2.2 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
2.2.2.1 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原理
2.2.2.2 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假设
2.2.3 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概念
2.2.4 产业关联效应系数的经济涵义和分析
2.2.4.1 直接消耗系数
2.2.4.2 完全消耗系数
2.2.5 产业波及效果的分析
2.2.5.1 产业波及效果以及分析工具
2.2.5.2 产业波及效果现状分析
2.2.5.3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其他应
2.3 产业结构政策
2.3.1 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及适用条件
2.3.1.1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2.3.1.2 主导产业选择的适用条件
2.3.2 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
2.3.2.1 支柱产业支持政策
2.3.2.2 衰退产业援助政策
2.3.2.3 幼小产业保护政策
2.3.2.4 产业技术政策

2.第二部分产业结构
2.1产业成长与演进

2.1.1产业分类方法
产业的分类,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社会经济组织进行分解、组合、归类。产业分类从不同的方面可有不同的分类法,有:两大部类分类法、计划体制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
2.1.1.1两大部类分类法
马克思:1)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2)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
2.1.1.2计划体制分类法
过去计划体制下计算工农业生产部门,分为工业和农业部门。
2.1.1.3三次产业分类法
目前通行的分类法是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也与1971年联合国颁布的标准产业分类法一致。该分类法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雪(ABFischer)在1935年发表的《物质进步的经济含义》中提出、英国经济学家考林?克拉克(CClark)在1940年发表的《经济进步的诸条件》中以统计分析加以论证的,它主要以不同产业在一国产业发展过程中达到主导地位的先后顺序作为标准,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是制造业,其他的经济部门归入第三产业,称为“服务产业”。
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狩猎业,林业,渔业,即广义的农业,国际经济基础为统一标准规定的.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矿业,建筑业,公共事业(煤气,电力,自
按照生产要素的集中度划分:
1、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占有突出比重(纺织,服务)。
2、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资本占有相对大的比重的产业一般的重工业,钢铁、汽车、机器制造。
3、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技术(科技)相对大的比重的产业如北大方正,科技一条街。

2.1.2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
从产值的部门构成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上升,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逐渐缩小,第二产业比重由上升到缩小,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以致成为庞大的产业。
从劳动力的部门构成看,劳动力人数在第一产业中就业比率下降,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就业比重不断上升。
从生产要素得角度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为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再转变成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2.1.3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
决定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有:国内需求结构、国际分工结构、技术革新、人力资源、自然地理条件、政府的产业政策等等。

2.2产业关联
2.2.1产业关联的方式
所谓产业关联,就是在社会生产中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产业关联是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各种投人品和产出品可以是各种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也可以是实物形态或价值形态的投入品或产出品:技术经济联系和联系方式可以是实物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也可以是价值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所谓产业关联度,则是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推动的程度。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产业关联度应作为选择和确立主导产业的一个基本准则。
产业间联系的纽带有:(1)产品,劳务联系:(2)生产技术联系;(3)价格联系;(4)劳动就业联系;(5)投资联系。
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有:(1)单向联系与多向联系(2)顺向联系与逆向联系(3)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产业关联的方式可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两种:前向关联是指通过供给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后向关联则是指通过需求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公务员考试站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