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师大附中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发布时间:2009-07-14 共4页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52分)

33.在中国古代史上,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值得吸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以至始皇,遂平天下。

——《通典卷  十三·选举》

材料二: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移。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文多,故不载。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抱朴子·审举》

材料四:杜佑《通典》记载:“(唐朝科举制度)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当时有人说唐朝科举是“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唐代诗人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国选举人才的主要标准是什么?(不得抄原文)(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朝选官的两种主要途径是什么?两者在形式上有何差别?(4分)

(3)根据材料三,东汉后期,选官制度的主要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主要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后果?(4分)

   (4)从魏晋至隋唐在选官制度与选官标准上发生了哪些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5)根据材料四,史料说明了科举制的哪些问题?(4分)如何从积极方面评价唐朝科举制度?(4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下》

材料二:“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待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

材料三:“赵元昊既悉有夏、银、绥、静、宥、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而洪、定、威、怀、龙,皆即旧堡镇,伪号州,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

材料四:“昊贼据河南,列郡而行赏罚,善于用人,此中国之患也”。

材料五:“大抵国大有所持而不戒,故其强易弱;国小则无所恃而常惧。军民之势犹一家也,相恤相救,谋虑日深,故其弱为难犯,此其所以为‘中国’之患欤?”

材料六:“(西夏)立国二百余年,抗衡辽、金、宋三国,偭(音面,背离)乡(倾向)无常,视三国之势强以为异同焉”。

——材料三、四、五、六出自《简明西夏史》

材料七: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到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饮无茶,衣帛贵”,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为夏国主,每年以“岁赐”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万五千。

——《宋史·夏国传》

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西夏政权维持长久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西夏官制有何特点,实行这种办法的原因是什么?(4分)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西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2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诸皇帝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有职掌人……悉免课彼。

——摘自《唐六典·尚书户部》

材料二:(自开元以后)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凡富人多丁者,率为官为僧,以色役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流亡),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杨炎)恳言其弊,乃请作两税法。

——《旧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圊囷仓,直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寡而计日收藏;有庐舍器用之资,价虽高而终岁无利,如此之比,其流实繁。

——《陆宣公奏议》

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税制的四个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税法实行的原因。(4分)

   (3)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两税法的主要特点。(4分)

   (4)根据材料三分析两税法的规定有何利弊?(4分)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