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师大附中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发布时间:2009-07-14 共4页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C

B

C

A

D

B

C

B

C

B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D

C

A

C

B

B

A

C

B

B

D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B

C

D

C

C

D

B

C

 

 

 

 

二、非选择题(52分)

33.(1)以开垦田地的多少与取得军功的大小来授官。

2)汉朝选官的两种主要途径是察举制度与征召(征辟)制度。察举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征召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3)东汉后期,门弟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原因主要是豪强地主势和壮大,政府行政组织日趋瘫涣;产生的后果是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

   4)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度,注重出身门第;隋唐实行科举制,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这标准。变化原因:隋唐时期,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要求把选官权力从门阀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

   5)问题:

①唐朝的科举考试仍有一定的资格限制,交不能完全做到人尽其才。

②科举制度体现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观念。

③科举寻取率很低,即使有真才实学,也需要奋斗多年,不利于人才的早期发现与成长。

④使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评价:尽管唐朝的科举制存在着以上问题;但当时它是一种进步的制度,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这表现在:

①抑制土族门阀势力;

②扩大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

④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⑤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⑥有利于文化教育和唐诗的发展。

34.(1)学习中原先进的制度,吸收中原先进文化;根据实际情况,实行蕃汉分治;依据天险黄河、贺兰山的地理位置;元昊赏罚分明善于用人;西夏常怀警惕,居安思危;能根据形势,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保存自身力量。

   2)特点是吸收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内容;实行蕃汉分治,因人俗而治。原因是北方民族与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不同。

   3)党项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所建立的西夏政权,促进了西北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加强民族的融合。

35.(1)以人丁为主要的征税标准;税种较多,征收实物地租:没有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高官以及亲属不需要缴税。

   2)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贫富差距悬殊,而征税仍以人丁为主征税;富人利用特权免除赋税,穷人却赋税沉重,不得不到处流亡,没有能力缴税。租庸调制也就无法实行,导致国家赋税减少,财政困难。

   3)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征税时间固定,以夏秋两季征税。征税税种减少,只征收户税与地税。征税对象扩大,大地主、官僚都要征税。

   4)利: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以资产多少收税,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弊:资产估算没有标准,无法准确计算出来;能生利的资产和不能生利的资产同样收税不合理。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