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历史复习指导:热点问题设计精选

发布时间:2009-07-14 共9页

23.启蒙运动提出“自由”“平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

A.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B.发展商品经济和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

C.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D.封建教会的权威地位业已动摇

2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促进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成长

B.便利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动

C.证明地球是圆的

D.打破世界隔绝状态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25.下列体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有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②德意志统一的完成③美国南北战争北方的胜利 ④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6.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w·白芝浩特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这段材料说明

A.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任何作用

B.英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约束,只能依法行事

C.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拥有一切权力

D.资产阶级取得反对国王斗争胜利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清史稿·食货志》、王戎笙《清代前期历史的几个问题》编制

年份 顺治十八年(1661) 康熙五十年(1711) 乾隆二十七年(1762) 乾隆五十九年(1794)

全国人口 约1920万 约10000万 约20000万 约31000万

材料二 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 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益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康熙五十三年(1714),有臣建议垦荒,康熙帝说:“条奏官每以恳田积谷为言,伊等俱不识时务。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此外更有何应垦之田,为积谷之计耶?”

——摘自《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

材料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多出现类似情况。

——摘自《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7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从上述现象中,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汉关中主要水利图

材料二“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筑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记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没踪影了。

——《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早在隋时,主要是关中和黄河下游的粮食、布帛供给京师,唐初以来,关中粮食不足供给封建中央政府所需,不过在唐玄宗以前,关中粮食除自给一部分外,其他部分多来自陇右、河西及山西汾、晋地区,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应,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甘霖《变局》

请回答: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西汉至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经济状况的演变及其原因。这一演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A 5.A 6.A 7.B 8.C 9.D 10.A 11.D 12.C 13.A 14.B 15.D 16.A17.D 18.B 19.B 20.D 21.D 22.A 23.B 24.D 25.C 26.B

二、材料解析题

1.(1)顺治时人口少,康熙、乾隆时人口激增。明末清初的战乱使顺治时人口减少。康熙时经济恢复和发展,人口迅速增长;摊丁入亩的实行,隐瞒人口的现象减少。(2)人口的增长超过耕地的增长,造成“食众田寡”,康熙时人口和耕地的矛盾相当尖锐。(3)乾隆时普遍出现了“与水争地”的现象。人口过剩,无地可种,破坏生态平衡,盲目“圈水造田”。(4)人口的增长反映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人口过渡增长又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实行节制人口和环境保护政策。

2.①西汉时期,关中是全国经济重心。其原因是:关中地区地处渭河平原,森林茂密,水资源充足,自然环境优越;关中地区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自战国以来联中地区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水利灌溉系统。变化:隋唐以来。关中经济发展逐渐趋于衰退,丧失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原因:自然环境的变化;长期过度的开发,水土流失严重;随着关中经济的,人口急剧增长,形成人口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自东汉以来,北方长期战乱,尤其是安史之乱,极地破坏了经济的发展。(2)说明:经济重心逐渐东移、南移;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