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环境心理学对城市地块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0-01-14 共2页

  摘要:当今城市规划理论正在变得越来越具有广泛综合性。除了传统的理论,例如城市设计、形态学等等,环境心理学也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元素,以期满足社会日益复杂的功能与心理需求,完善设计成果。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认知地图;指路地图

  1、环境与环境心理学

  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人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

  2、地块介绍

  本次选择地块西起旧校场路,东限安仁路,北至福佑路,南抵方浜中路,总面积约5.83公顷,地处整个老城厢地区的东北片。区内主要有保护建筑豫园及城隍庙。

  豫园是明代上海最的私家花园。1559年时任四川布政史的潘允端,在上海老城厢一块蔬菜地上“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开始营造自己的花园,但因公职在身,近二十年中屡作屡止。1577年他解职归田,才专注于造园,自称造园是为了能让父母在此安度晚年,故将此园命名为豫园。

  建成后的豫园占地70亩,园内亭台、池塘、假山、树林、楼堂馆所皆为当时沪上一流。潘允端逝世后,潘氏家道式微,园林风光因此遭到很破坏。到1760年,上海一些绅士集资重加修筑,使豫园又重显生机。由于原城隍庙之东有一个属庙产的内园,称为“东园”,豫园位于庙西,故叫“西园”。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攻进上海县城,西园遭到严重破坏。1853年小刀会起义,西园再次受损。1860年至1862年太平军东进期间,西园损坏更为严重。至此地方绅士会议决定将西园出租给商家,并责成承租人负责修复和保护,西园又成了上海的商业和宗教活动中心。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很多难民进入豫园抢占空地,搭建棚户,西园再次遭到破坏。

  上海解放后,1956年,上海市文管会与原南市区政府联合修复部分西园,并将东园划入,面积达到34亩;假山是豫园的精华,是明代遗物,点春胜迹以小刀会起义遗址点春堂为主;玉玲珑是整块太湖石,为江南三名石之一;内园是豫园的园中园,亭台楼阁,假山池塘一应俱全,小巧玲珑。整座园林建筑作为江南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作而闻名国内外。

  城隍庙占地面积约37亩“,始建于宋代,原称淡井庙,因供奉华亭城隍,故又称华亭城隍行殿”。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当时的知县张守约移建于今址,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这期间虽屡建屡毁,但其殿宇在建筑风格上仍保持着明代格局,整个殿宇宏伟,飞檐耸脊,气势庄严。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上海知县李纹重修庙宇,殿前建亭、将诰文勒石。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建山门,并募集财帛建造牌坊一座。

  清顺治四年(1647年),城隍庙铸铜鼎一座,置于头门天井之中,上书“松江府上海县城隍庙通天永宝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县史彩捐俸倡修,由真君祠道士杨兆麟募化兴工,兴建鼓亭二所。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攻陷吴淞,五月十一日占领上海县城,侵略军在城隍庙盘踞期间,将内部设施抢劫破坏一空。咸丰二年(1860年),太平军包围上海,英、法军队利用居住城隍庙之机,擅自摧毁假山,填塞池塘,破坏庙观,后,城隍庙正名为豫园商场。1980年庙屋开始修复,1981年竣工后改辟为工艺品商店。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