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使命和使命管理

发布时间:2010-01-14 共5页

  使命在这里不是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政治使命。而是指人性层面生存的本质特征。是人作为自然人属性的使命,如果讲这是一种自私,用尼采的观点,这也是一种健康的自私。一个不能对自己负责的人无法对其他任何人和事负责。

  人不论以什么形式生存,体上都是在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先知先觉这三种状态中穿行。 因为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人,不可死于无知。我今天就是把我们企业的这种后知后觉的哲学思考与各位分享,以求同仁的指教。

  前一段,几个朋友一起聊关于媒体上很热闹的‘郎顾’之争。我们劝一个年轻的经济学家,此问题比较敏感,你的影响又,说话时注意点。毕竟是在国家机关的敏感部门。谁知他讲,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没地留住爷,爷当个体户。这是很典型的自由职业者的从业心理。我们和我们身边的及我们的同仁,都有这样的心理特征。

  他清晰地说明,我们不能成功地强迫人们为管理者的目标而进行工作,人性从来没有在组织的背景下得到如此有意义的探索思考以获得意义和调整。自我意识在以理性扩张心理的潜能。组织行为的哲学正在发生显而易见的巨变化,不经意间启动了有关自身的自我探求,自我分析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智业的蓬勃发展将伴随着常规的管理方法,理念,在逐步衰退中死亡。

  这是中国首届智业会议。智业是讲智慧的产业。

  罗素讲,“智慧可以通过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来获取。‘要想拥有智慧,就必须掌握基本规律,这个规律适用与一切事物。事物是运动的,运动着的事物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词典上讲,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就叫规律。

  德鲁克在1994年的著作《后资本主义社会》里宣布:在知识社会中,传统工业时代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将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有知识者与无知识者的社会关系,这一社会关系的实质是“资历”的深浅而非谁“雇佣”谁。据说德鲁克是第一个系统刻画了“知识社会”的西方学者。他还认为,人们已经无法用传统的分类方式来划分知识社会的群体了。在知识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某一领域的专业工作者,但没有谁永久性地隶属于某一专业机构,因为机构的生命周期比知识劳动者的生命周期短的多。这能不能算一个规律。

  智力资本是近年来经济学界、管理学界对智慧也是生产力全球性高度认同的描述。是指知识在未来所产生的新的资产,是企业所掌握并用来创造财富的定义。

  管理师彼得·杜拉克断言:知识正在取代资金,而一跃成为全球企业的推动力。管理师沃伦·班尼斯也预言:所有企业的领袖必须思考,如何积累智力资本。这能不能也算一个规律。

  人是我们研究智慧的载体,苏格拉底认为,承认我们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之母。这能不能又是一个规律。因为它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甚至可以讲是首要条件。比如我们熟知的摸着石头过河。

  千世界,眼花缭乱,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都在讲:“变,是这个世界唯一的不变”。可是,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有个警示:“变化的表象只是那不变的世界给我们的幻觉。”纷繁的变化背后有没有永恒不变的架构?

  管理百年,理论诸多,有重影响的50余种,被人推崇的管理工具近三十种,但是管理无定式定理,类似于中国老话讲的法无定法,那几百年来管理的永恒问题又是什么呢?

  哲学自从苏格拉底以来开始关注人类,并提出了千年命题:“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这个被誉为最智慧的人,为什么将问题直指个体的人,人的本质特性是什么?企业亦然!

  我们象蹒跚学步的幼儿,跟着人学说话,但要想说的流利,必须学语法,要想说的深刻,必须有哲学层面的思考。跋涉在市场经济的长河,泥泞的脚步踩在我们智慧的平台,给出了一个无情的拷问,企业家需要有更广阔的哲学视野和更丰富的思想源泉。

  因为不同管理工具的背后是不同的管理思想,不同的管理思想的背后是不同的管理哲学;不同的哲学认知衍生不同的管理思想,不同的管理思想需要不同的管理工具。而管理,是一个受观念驱动的职业。

  我们没有理由仅停留在一般性评价层面或即时性模仿阶段,而忽略他们内在的理论思路本身。不然我们学的只是需要不断变化的技能,更多的表现为技巧,甚至仅仅表现为把戏。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