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师辅导:物业管理的十大误区(1)

发布时间:2012-07-25 共1页



  随着房屋建成和买房人入住的增加,物业管理的纠纷将逐渐代替交房纠纷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要从根本上解决物业管理问题,首先要澄清思想认识上的十大误区。

  误区一:物业管理=物业公司管理。

  这种误解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名字有关,忽略了法律赋予物业主人的物权中所包涵的对物业管理的决定权,混淆了物业管理的主体。根据我国法律赋予公民对私人财产的权力,物业管理的正确定义应该是:物业管理是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通过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大会对物业的共用部位、设施、设备和共同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该活动可通过委托依法设立的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实施。

  换句话说:物业管理是业主们为维护共同利益所发生的一种行为,物业公司是为完成这种行为应运而生的衍生物,通过物业公司对物业进行管理是业主进行管理活动所采取的一种手段。

  我们只有首先对物业管理做出明确定义,清楚认识物业管理权是业主对其房屋物业所有权派生出的一种权力,物业公司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业主才能正确认识缴纳物业管理费的真正意义和目的,目前物业管理的各种纠纷才能找到彻底解决的出口。

  误区二,业主不是“上帝”,物业公司和业主不存在“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上帝”并不存在,商家把顾客称为“上帝”,是商家对顾客地位的一种尊敬,他们理解自己的生存完全依赖顾客的认可。但是,目前非常奇怪的现象是作为商家之一的物业公司却不肯承认自己的顾客或曰服务对象――业主为“上帝”,不肯承认自己在当今商业社会中扮演的真正角色。

  笔者长期呼唤政府支持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是“主人”和“仆人”关系的论点,希望借此改变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的传统观念,解决物业管理工作谁为谁服务的问题。但遗憾地是有不少人却采用了错位思维方式,用物业公司是“法人”,与业主合同确立的关系是“平等”关系来否定“主人”和“仆人”关系的论点,其实这些人的结论已经改变了论题。

  在法律上并不仅仅是“法人”具有平等地位,“自然人”同样有平等地位,“法人”和“自然人”之间也一样是平等的,我们常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人”即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家庭中的“保姆”与主人的关系是“自然人”之间的雇佣合约关系,小区的“主人”与物业公司的关系是“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雇佣合约关系,这两种关系同样都是“平等”关系。为什么做“保姆”的从来不怀疑自己的“仆人”地位,而物业公司却不肯承认自己的“仆人”地位呢?这是因为“保姆”比物业公司更清楚自己是干什么的!物业公司不想承认自己是业主雇佣的,是因为现实社会中物业公司基本上是房地产商的子公司,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也无法回避自己是房屋出售前的最大业主――房地产商雇佣的这一事实,房地产商和物业公司所签订的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就是佐证。

  正是由于物业公司不肯承认自己的真正地位,所以他们将业主交给他们管理的用于小区服务的费用当成自己公司可以随便支配的自有资金胡乱使用,引发了业主和物业公司在物业管理费上的一系列纠纷。

  误区三:强调业主自治,并不是说这个小区里业主说了算。

  对这种论调,笔者首先想反问一下在小区里究竟谁说了算呢?

  房地产商说了算?如果房地产商已把房屋的产权转给了买房人,他们在小区内连“说”的权力都没有了,何来“算”呢!

  物业公司说了算?物业公司不是政府派出部门,在小区内没有任何产权,只是业主共同聘请来的“管家”,显然他们也没有说了算的本钱!

  政府说了算,政府本身就是人民意志的代表,在商品房小区里就是业主意志的代表,在不影响其它小区合法权益时,政府对具体小区的任何指导和监督都应以该小区业主的共同利益为依归。

  因此,在小区里,只能业主说了算(这里的业主是指业主的群体,而不是业主的个体),这是我国法律赋予业主的权力,任何人无法改变。物业公司可以不接受某个小区业主委员会的委托,但接受委托后,只能以业主的意志为转移、而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物业公司的管理只能按业主委托中“说”的执行,而不是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任何地方只能有一个中心,只能一方说了算。

  目前,物业管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一些人的观念在这个问题上还停留于“房管所”年代,造成物业公司自认为自己的管理代表着政府,凌驾于业主之上,引发了和业主的冲突。

  误区四:买房人在买房时只重视房屋本身的价格,对物业管理的问题往往觉得等到入住以后再说,这为物业管理纠纷埋下了隐患。

  这是一种颠倒是非的说法,以北京为例,目前绝大多数买房人对入住后的物业管理和要缴纳的费用都非常重视,而是房地产商不肯在签合同时向买房人出示《物业管理使用、管理、维修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虽然北京市房地局早在1998年就已要求房地产商领取预售许可证前先要通过“公约”的审查,并在签购房合同时与买房人对“公约”进行约定,我在2001年年底担任《北京青年报》精品楼盘评委时曾走访了北京市的50个楼盘,却仅有三个楼盘的房地产商肯向买房人出示“公约”。

  物业公司在接受房地产商委托物业管理时,不是要求房地产商提供买房人签署的“公约”才接手管理,而是拿着本应房地产商直接交给业主的钥匙,胁迫业主接受自己的管理、缴纳房地产商和自己私下约定的物业管理收费标准。

  试想一个在胁迫情况下签订的协议本身就是无效协议,物业公司又如何使用这种无效协议要求买房人履行协议呢?物业管理的隐患不是买房人种下的,而是房地产商种下的,是物业公司自己种下的。

  买房人就交钥匙问题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却长期得不到解决,政府也应彻底检查一下有关规定为什么长期得不到贯彻执行,执行部门是否负有管理不善的责任。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