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6-08-17 共2页

  二、存在的问题用薄弱环节

  一是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全省山洪地质灾害影响区域17.43万平方公里,涉及600多万人,确定较大隐患点7600多处。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在隐患点以外区域也曾发生过造成人员伤亡的灾害事故,防不胜防。

  二是防灾抗灾基础薄弱。灾害易发区大都位于边远山区,经济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病险工程多,监测站点覆盖面不够,通信和预警手段相对缺乏,抗灾能力弱。

  三是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限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对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机理认识还不够深,“小尺度、短历时、局地强降雨”预报精度和预见期还不能够满足防灾避灾的需要。

  四是基层群众防灾避灾意识不强。山区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灾害认识不足,防灾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低。此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山洪灾害损失,与水争地、与山争地现象普遍。

  五是预警系统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座谈中,有关部门反映预警系统建设中水利、国土资源、气象等部门资源整合和共享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防灾能力提升。

  三、启示与建议

  (一)必须立足防灾实际,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途径。湖南省防御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立足实际,在防灾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注重发我国政治组织方面的优势,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山洪地质灾害的普遍性,严重性,而防灾基础薄弱的情况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扭转,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防灾实际,走有中国特色的灾害防御途径。在指挥调度方面,坚持发挥我国社会制度和组织制度优势,健全防灾抗灾责任体系,确保防灾抗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在灾害预警方面,坚持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建设土洋结合的预警系统,有效解决灾害预警信息到户到人的问题;在组织动员方面,坚持采取超常规措施,尽最大努力转移受威胁人员,切考,试大网站收集实减少和避免人员伤亡。

  (二)必须突出防御重点,狠抓基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山洪地质灾害突发性强、成灾快、预测难的特点决定了其防御重心在基层,主要以乡、村、组、户为防御单位。这就要求必须狠抓基层宣传培训工作,针对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偏低的现实,大力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必须狠抓基层预案体系建设,针对基层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指导县、乡、村制定详实周密、易于操作的预案;必须狠抓基层防御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灾害易发区乡镇、村组防灾组织体系,使基层群测群防体系能迅速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必须强化保障措施,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一要强化科技保障。加强山洪地质灾害发生机理研究,提高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测预报准确性、精细化程度,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保障。二要强化工程保障。做好灾害易发区工程治理规划,加大对灾害防御工作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开展灾毁工程,病险工程以及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夯实工程减灾基础。三要强化协调配合。加强水利、国土资源、气象、民政等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大防灾资源整合力度,实现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形成防灾抗灾工作合力。

  (四)必须着眼长效机制,积极探索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治本之策。要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安排的原则,既做好当前灾害防御工作,又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禁止不合理生产、生活方式;既注重眼前利益,又注重长远利益,在考虑群众意愿和经济承受能力基础上,鼓励处于灾害易发区群众搬迁,做到主动避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根本上解决山洪地质灾害威胁问题。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