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解析(十五)

发布时间:2011-10-18 共9页


    5.口服维生素A、维生素E及维生素B族药物或维生素A酸(参见口腔白斑病)。
    三、盘状红斑狼疮
    盘状红斑狼疮(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DLE)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结缔组织疾病,发病率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1.3%~6.5%,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2倍,最高发病年龄在40岁左右,男性患者稍长。
    (一)病因
    现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在15~39岁发病的男女患者中HLA-B7的频率增加,在40岁以上的女性则HLA―B8增加,证明本病与遗传有关。
    2.病毒  在血管内细胞中发现了直径为20um的管状结构,这些结构通过氯化喹啉治疗而明显减少,类似位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副粘液病毒;某些患者为血丙种球蛋白增多症。其他起促进作用的因子尚有理化与机械性创伤、日光与波长短的紫外线、各种慢性感染、精神紧张、药物变态反应、酷暑或严寒、妊娠等。
    (二)临床表现
    1.头面部皮肤为DLE的好发部位,颧部对称性损害常越过鼻梁而互相连接呈“蝶形”,头皮、耳廓等处也可发生。病损内是丘疹与红斑构成,从而融合成盘状,表现为中央萎缩微凹,角化的边缘微隆,损害面积大小不等,呈棕黄、桃红色,萎缩明显时呈红色。表面粗糙,上覆粘着性的具有角质栓的鳞屑,角质栓深入到扩张的皮脂腺导管中,故揭下的鳞屑底面状似“图钉”,角化不明显时,表面光滑而无鳞屑。陈旧性损害表现为苍白色的瘢痕组织,微凹或平伏,鳞屑与角质栓消失,边缘区域微红或有色素沉着。DLE还可发生在颈部,上下肢、躯干等部位,某些病例还可同时出现雷诺现象,即寒冷使手(趾)出现阵发性红紫色,或因末梢微循环障碍而患冻疮与关节疼痛等。
    2.下唇唇红部是口腔粘膜中最多发生DLE的部位,而且恶变率较高。初起为暗红色丘疹或斑块,数量与大小不等,界限比较清楚。损害主要表现为中央萎缩色红而微凹,边缘隆起呈暗红色,上覆细小鳞屑,周围粘膜呈不同程度的充血。在病程的发展中,盘状红斑狼疮又具有如下特征,损害数量增加与面积扩大,也可相互融合,唇红转呈桃红色,又由于损害向皮肤蔓延,以至粘膜-皮肤界限模糊,但进展相当缓慢。
    DLE的唇红损害容易发生糜烂,糜烂从盘状损害的中央萎缩区开始,损害的边缘与周围明显充血,在糜烂发生前与愈合初期,经常出现有诊断价值的三种现象:在损害的粘膜侧出现白色弧形围线,这种围线是由一排细白纹所组成,每条细白纹长短不等约为1―2mm,细白纹呈放射状或平行排列,称放射状细纹(以下简称白射纹);在损害的皮肤侧为黑色弧形围线,有时在损害范围内出现散在的针尖状白色小点;在一次急性发作后,充血、白射纹、白色小点与黑色围线开始逐渐减退,甚至完全消失,但桃红色隐约的盘状形态和(或)模糊的粘膜-皮肤界仍可辨认。病史较长者还可出现皮肤脱色斑。唇红糜烂是DLE的常见特征,唇红粘膜的乳头层非常接近上皮表面,又由于乳头层内血管丰富,因此一旦发生糜烂即造成溢血或血液凝固,形成层层堆积而高低不平的黑色血痂。血痂是引起继发感染的重要条件,因此常合并发生灰褐色的脓痂,以致炎症明显加剧并掩盖了本病的特征性损害。活体检查至少应在急性症状完全消失后l~2周进行。环球网校搜集整理100ksw.edu24ol.com
3.口腔内侧粘膜的损害好发于颊粘膜、舌背(缘),上腭少见,单侧与双侧均可发生。损害的形成改变为圆或椭圆形、半圆形、带条形、“花朵形”(即损害边缘呈断续弧形而状似花瓣)。不论何种形成都具有DLE的特征,但桃红色、色素沉着或脱失均较唇红少见。损害的萎缩区域常可发生局限性糜烂,这种糜烂的反复发作机制与扁平苔藓完全相同。颊粘膜损害常发生在合间线上下,但也可发生在前庭沟、磨牙后垫等区域。舌背损害常发生在接近边缘部分,通常为圆或椭圆形,但也可扩大蔓延至舌缘。应该指出,舌背与(或)舌缘损害,在其初期常呈均质性比较致密的斑丘疹,界限清楚,早期的萎缩与白射纹或色素沉着均不明显。舌腹损害通常位于口底舌腹界而呈短条索,故与扁平苔藓十分相似,但有时也可为圆或椭圆形,带条形,伴白射纹周围结与局限性糜烂。本病也可发生大面积与广泛而持久的糜烂,如无特异临床表现,很难与糜烂型扁平苔藓相鉴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