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师《物业管理综合能力》考试复习纲要1

发布时间:2010-01-14 共2页

五、生产理论(熟悉)

生产理论主要研究生产要素投入量变动与产出量变动之间的关系。

1. 基本概念

⑴ 总产量:指一定量的可变要素投入与固定要素投入组合所生产的全部产量。

⑵ 平均产量:指每单位可变要素平均生产的产量。

⑶ 边际产量:指可变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2.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生产要素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⑴ 概念: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若其它要素固定不变,而不断增加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开始会使总产量递增;当要素增加到一定限度后,虽然总产量继续增加,但增加的产量逐渐递减;超过一定界限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将使总产量减少。即可变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化可以分为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减少三个阶段。

⑵ 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各产量之间的变动关系,见表2-4,图2-1。

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各产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表2-4

所处阶段 可变要素投入量 边际产量

(MP) 平均产量

(AP) 总产量

(TP)

产量递增 增加 增加 增加 增加

增加 最大 增加(MP>AP) 增加

边际产量递减 增加 减少 (MP=AP) 增加

增加 减少 (MP 增加 为零 (为正) 最大

总产量减少 增加 为负 减少 减少

图2-1   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各产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3. 等产量曲线分析—厂商如何选择各种要素的最优组合的基本思路

⑴ 等产量曲线:是指生产要素投入的不同数量组合所能获得相同产量的生产函数曲线。

⑵ 等产量曲线的特点(同无差异曲线):

① 等产量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值。

②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③ 等产量曲线图中众多等产量曲线中,同一曲线上的各点代表相同的产量,不同曲线代表不同的产量。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小;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大。

④ 等产量曲线图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都不能相交。

⑶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等产量曲线上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比率。

⑷ 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以一定量的费用支出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所有可能数量组合的集合。又称企业预算线。

⑸ 厂商均衡──投入量的最优组合:在要素价格既定和厂商成本一定的条件下,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能够实现厂商均衡,即以最小的成本(有限的成本),通过要素的最优组合,实现产量最大。

4. 生产规模与规模报酬

⑴ 生产规模:是指一定量生产要素投入所能获取的最大产出量。

⑵ 规模报酬: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产量变化的情况。规模报酬存在递增、不变和递减三个阶段。

⑶ 决定规模报酬的因素:

① 内在经济:是指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

② 外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以后给个别厂商带来的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

③ 内在不经济:是指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减少和成本增加。

④ 外在不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以后给个别厂商带来的产量减少和成本增加。

⑷ 适度规模:是指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时的生产规模。

5.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最大收益产量组合──产量如何决定的基本思路

⑴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投入的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时所产生的各种商品最大可能的数量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并凹向原点的曲线。

⑵ 边际转换率:是指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生产两种商品的资源相互转换的比率。

⑶ 等收益线:是指在两种商品价格既定时,获得相同销售收入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

⑷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等收益线相切的切点,是获得最大销售收入的产量组合。

六、成本理论(掌握) 

1. 基本概念

⑴ 会计成本:指厂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作为成本项目计入会计账上的各项费用支出总和。

⑵ 经济成本:指厂商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总和,除了会计成本外,还包括厂商自有生产要素的报酬。

⑶ 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显见成本)+正常利润(隐含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隐含成本

⑷ 总成本:指厂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成本总和,它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固定成本━━━厂商必须支付厂房、设备等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总成本━━━┫          (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可变成本━━━厂商所需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劳动投入等可调整生产要素的费用(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长期成本不存在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区别。

⑸ 平均成本:是指生产单位产品平均所需的成本。

⑹ 边际成本: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2. 短期成本分析

⑴ 固定成本始终不变。

⑵ 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最初,可变成本的增加率大于产量的增加率;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可变成本的增加率小于产量的增加率;最后,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可变成本的增加率又大于产量的增加率。

⑶ 总成本的变动规律:类似于可变成本。

⑷ 平均固定成本变动规律:平均固定成本随产量增加而持续递减。

⑸ 平均可变成本变动规律:平均可变成本随产量增加先递减后递增。

⑹ 平均成本变动规律:类似于平均可变成本。

⑺ 边际成本变动规律:边际成本随产量增加先递减后递增。

3. 长期成本分析

⑴ 长期总成本(LTC):是长期中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长期总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⑵ 长期平均成本(LAC):是长期中生产每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

① 长期平均成本一般随产量的增加先递减后递增,但比较缓慢。

② 不同行业具有性质不同的长期平均成本。(成本不变、成本递增、成本递减)

⑶ 长期边际成本(LMC):是长期中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长期边际成本随产品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

4. 收益与利润最大化原则

⑴ 产品价格不变时:平均收益=边际收益=产品的价格

⑵ 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时,利润最大。

七、市场失灵(熟悉)

1. 概念

市场失灵是指在现实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经常表现出许多自身不能克服的缺陷,其作用受到阻碍,无法使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状况。

2.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描述市场竞争状态的一个专门术语。根据竞争程度的不同,市场结构可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四种类型。

(1)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所买卖的商品具有同质性,不存在差别,因而任何买者不在乎从哪个卖者手里购买商品,不会对某个卖者产生偏好,任何卖者也无法通过自己的商品来垄断市场;

②有相当多的买者和卖者,每个买者和卖者所买卖的商品数量在市场上仅占微小份额,因而单个买者或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而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

③市场信息完全,买者和卖者都掌握当前价格的完整信息,并能预测未来的价格;

④买者和卖者都可以自由进出市场;

⑤买者和卖者无串通共谋行为,也没政府干预。

(2)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市场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卖者和买者都比较多;

②产品存在差异,即产品在质量、功能、外观、品牌、服务等方面存在差别;

③市场信息比较完全。

(3)寡头垄断

寡头垄断是少数几个生产者的产量和市场份额即占该市场的绝大部分或者全部的一种市场结构。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生产者之间存在着竞争,但寡头生产者在竞争中往往倾向于非价格竞争。这是因为寡头生产者之间的价格战往往会使整个市场的产品价格下降,从而使每个生产者都受损失。而且由于生产者数量少,生产者之间容易达成某种妥协。这种竞争主要发生在产品有差异的生产者之间,而在产品无多大差异的情况下,非价格竞争难以进行,寡头生产者在定价方面就会进行勾结。

(4)完全垄断

完全垄断分为:卖方垄断、买方垄断、双边垄断。

一般所讲的完全垄断,多指卖方垄断。

卖方垄断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只有一个卖者,而买者很多;

②产品无相近的替代品,即垄断者几乎享有完全的产品差异;

③新生产者不能进入市场,潜在竞争与实际竞争一样是不存在的。

造成卖方垄断的原因有:资源控制、政府许可限制(如许可证、特许证、资格证等均可造成垄断)、专利、规模经济等

3. 市场失灵的表现

⑴ 垄断阻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资源得不到最有效配置。

⑵ 外部负效应:

① 外部效应又称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不通过市场交易而直接对其它经济主体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产生的影响。

② 外部效应既可能是对他人和社会有利的,称为外部正效应或正外部性;也可能是有害的,称为外部负效应或负外部性。

③ 外部效应引起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使得私人最优配置与社会最优配置偏离,而市场机制往往不能消除负外部性所带来的影响,因而破坏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

⑶ 无法有效提供公共产品:

① 经济社会中的物品包括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而公共物品则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② 非竞争性是指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为多人消费,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量,多增加一个消费公共物品不会引起该物品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③ 非排他性是指一物品为某人消费的同时,不能排斥其它人也来消费该物品。

⑷ 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息不完全:

① 信息不完全是指市场上各经济行为主体对所交换的商品以及供求关系等并不具有完全和充分的信息。

② 由于信息不完全,使得供求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损害对方的利益,从而破坏市场的有效性。

③ 经济行为主体在信息掌握不完全条件下的最优化决策,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八、微观经济政策(了解)

1. 针对垄断的经济政策

⑴ 反垄断;

⑵ 税收调节;

⑶ 价格管理。

2. 针对外部性的经济政策

⑴ 政府干预;

⑵ 明确产权;

⑶ 外部效益内部化。

3. 公共产品政策

⑴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⑵ 政府在作出提供公共物品决策时,运用成本——收益方法;

⑶ 政府决策时应考虑集体选择的意见。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