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本知识

发布时间:2009-05-12 共3页

  1.同一律及其逻辑要求

  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正确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自身同一。

  同一律有三条逻辑要求。

  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例如:

  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我是人。

  因此,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在这个推理中,两个前提中的“人”不是同一概念。第一个“人”是集合概念,第二个“人”是非集合概念,因此,犯了“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第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论题必须保持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第三,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语境自身的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混淆或偷换语境”。

  在日常思维中,任何思想断定都有特定的具体背景,这种特定背景,称为“语境”,也叫作“上下文”。对任何思想作评价,特别是批评,必须严格基于该思想原有的语境,保持该语境的同一,不得随意改变。

  2.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对

  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如 “小张是湖南人” 和 “小张不是湖南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而 “小张是湖南人” 和 “小张是江西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常用的互相矛盾命题有:

  “所有S是P”与“有些S不是P”

  “所有S不是P”与“有些S是P”

  “s是P”与“s不是P”

  “p并且q”与“非p或者非q”

  “p或者q”与“非p并且非q”

  “如果p则q”与“p并且非q”

  “只有p才q”与“非p并且q”

  “必然p”与“可能非p”

  “必然非p”与“可能p”

  常用的互相反对命题有:

  “所有S是P”与“所有S不是P”

  “必然p”与“不可能(必然非)p”

  3.不矛盾律及其逻辑要求

  不矛盾律的内容是: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

  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通常称为“自相矛盾”。事实上,违反不矛盾律的错误,包括“自相矛盾”和“自相反对”,但在日常语言中,通常把“自相反对”(即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同时都加肯定)也称作“自相矛盾”。

  有时两个或若干个命题之间,并不明显是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但如果对它们同时断定,就会推出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结论。如果这样,这种断定也违反了不矛盾律。

  例如,“自相矛盾”一词就出于这样一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作了两个断定: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样呢?

  这里,从这个楚人所作的两个断定中,可同时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因此,违反不矛盾律。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