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景点导游词:三坊七巷闽都文化游导游词

发布时间:2010-01-20 共7页

【双抛桥】

杨桥巷东起东街口,西至双抛桥,规模不大但传奇多。一是在古代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荫,称为“合抱榕”,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情的凄美爱情故事,传之久远。“合抱榕”被市民评为“十大榕树”,可见它在福州市民中的位置。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缘故,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边的“亭”,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继续造福过路的人们。

【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

我们现在所处的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林觉民,闽县(今福州市区)人,辛亥广州起义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从小就有叛逆性格。天资聪慧的他厌恶八股文,13岁那年在被迫参加童生试时,他在试卷上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第一个走出了考场。14岁进福建高等学堂,1907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3月3日,林觉民放弃了他十分珍惜的留日学习机会,为筹划广州起义,由日本来到香港。3月底,林觉民返回福建家乡,召集同志,赶制炸药。林觉民投身革命,卖掉家产用以制造炸弹,他的妻子陈意映不但不反对,还拿出自己的首饰和陪嫁来支持他。林觉民运送炸弹出城时要把这些炸弹放在棺材里,然后要一个女人来扮做寡妇哭她丈夫,这个女人本来他是要陈意映来装扮的,陈本人也很愿意,但是,林觉民考虑到陈已身怀有孕,就另选了别人。1911年4月24日,离起义只有三日了,林觉民料定此去九死一生。天亮前,他写下了《禀父书》和《与妻书》两封绝笔。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林觉民与方声洞等率先袭击总督衙门,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在堂上发表演说,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被关押几天,滴水米粒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

林觉民被捕后,全家为了避祸匿居到光禄坊。一天晚上,有人悄悄地将林觉民写给父亲及妻子的遗书塞进门缝。林觉民在《禀父书》里写道:“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怒之。”

《与妻书》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殷殷的情意和深深的歉疚,而且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新婚不久,陈意映就曾请求林觉民远行时能将她带上,生死都愿相随。二十多开前,林觉民从家中离去时,陈意映无奈地靠在门上看着丈夫身影越行越远,泪眼婆娑,心乱如麻,却绝没想到那竟是永绝。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竟然以这样的文字与妻子“如晤”,怎么能“如晤”?!陈意映望断秋水,等来的却是天人永隔的悲恸。吾至爱汝……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正是因为“至爱”,所以才是至痛。

《与妻书》中也十分细腻地表达了烈士对故里“三坊七巷”的眷恋之情,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看到这,我们怎能不为烈士牺牲前对亲人和美丽家园——“三坊七巷”深深眷恋之情所震憾!一封《与妻书》,海峡两岸不约而同都将它收入中学课本。印尼、新加坡等国的华文教材中,据说也有它的位置。

林觉民故居也是“世纪老人”——我国著名文学家冰心的故居。林觉民被捕后,林氏家族逃离此宅,房屋卖给冰心祖父谢銮恩。隔墙外南侧“紫藤书屋”花厅,就是当年冰心祖父设塾课徒之所,这里培养出不少当时社会中坚人物。屋里的柱子上还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叔父们写下的。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虽然时间不长,但给冰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这样回忆到:“我们老家在福州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

南后街林觉民、冰心的故居,同时也是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的祖居。林长民与林觉民是同曾祖父的堂兄弟。1919年林长民在国内报刊上率先披露巴黎和约的内容、从而引燃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林徽因是作家和新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参与国徽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同时改造传统景泰蓝,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南后街

【牌坊】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三坊七巷的主入口牌坊。牌坊正面中间一对是由郭道鉴撰联、省书协主席陈奋武书写(字体为行草)的:“仁里拂春风,且看锦肆绵延,琼楼轮奂;广衢萦古韵,共赏书香浓郁,雅乐悠扬。”据史书记载,宋代福建共有7607人中进士,其中有22位状元,按人口比例为全国第一;明代福建有2410人中进士,在全国名列前茅;清代有1337人中进士,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从三坊七巷大宅走出的,仅仅一条文儒坊,1958年以前,保留下来的“解元”、“世进士”等纪念金榜题名的御赐牌匾就达十余面之多。近代三坊七巷更是才子扎堆。当地人说,因为金斗河与安泰河围绕着三坊七巷呈人字形叉开,活像一本翻开的书本,所以,这里的子弟格外善于读书。

旁边一对是柯云翰书写(字体为行草)的“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作为三坊七巷中轴的南后街,曾经试馆林立,每逢乡试,各州县员生云集而来,书声琅琅,意气奋发。南后街与位于和平门外北京琉璃厂单说古旧书店就有24家之多,花灯店更比肩接踵,达数十家之多,绚丽火红,一路绵延而去。清末举人王国瑞在此处游览时,一时兴起,感慨吟出一名“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就是这个人,第一次将南后街与琉璃厂类比了起来。

郎官巷

各位团友!走过了杨桥路,我们首先来到左边的这条巷就是七巷之一的郎官巷。在七巷中,郎官巷的长度最短,只剩一百余米了。其他六条巷都是笔直的,只有它略微弯曲,所以,当年它的长度据说列七巷之首。在郎官巷原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讲的是,宋代在这条巷子里曾经住着一位叫刘涛的人。因为这个刘涛,也因为刘涛的儿子是郎官,孙辈也接连做起郎官,郎官结队成行,满巷生辉,于是巷子改了名,干脆叫郎官巷。

郎官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官呢?

“郎”其实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郎”即古“廊”字,指宫殿的廊。郎官的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时就开始置设了,秦、汉相沿,东汉时,以尚书台为政务中枢,分曹任事的人通称为尚书郎,职责范围与过去的郎官不同。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的要职。到了清代初年,刑部设十四个司,各司长官正的称郎中,副的称员外郎,总称“郎官”。“郎官”为五品以上,专门负责为皇帝出谋划策,可以说是皇帝的高级参谋人员,虽然品级不高,但很受皇帝器重,是朝廷重要官职的候补人选。

宋朝著名学者陈烈也居于此巷。在这条巷里住过的还有清代爱国诗人张际亮、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接下来请大家参观严复晚年的居所---严复故居。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