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景点导游词:三坊七巷闽都文化游导游词

发布时间:2010-01-20 共7页

安民巷

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没有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年代,为了宣告胜利、安抚百姓,防止谣言,唯一的办法就是张榜"安民"。也许是义军首领亲自择址,也许是下层官兵随手张贴,总之,当时作为城乡交接处部的一条无名小巷承载了这段历史,它的名字也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宋元时代历经多次更名,最终仍以“安民巷”传名人间。

【古籍书店】

南后街作为古籍书店的聚集地,有许多的孤本,善本,古旧书籍和历代的文人字画,所以成为了当地和外地名流学者光顾留恋的地方。近当代的谢冰心,郁达夫、郑振铎等,只要在福州,都爱到南后街逛书坊,购买古旧善本书籍。由此可以看出南后街在当时是非常的繁华,在当时民间有一句玩笑话是这样说的:“最不经踩的是南后街店铺的门槛”。

【“米家船”裱褙】

南后街是文人士子出没的地方,除古籍书店闻名外,裱褙业也很兴盛,其中以“米家船”裱褙店最为闻名。“米家船”的店主人姓林,而不姓米,那为什么林家的裱褙店叫“米家船”呢?传说老店主向一位何举人为小店起个响亮的名字,何举人沉吟良久,挥笔写下“米家船”三个大字,并解释道:“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喜欢沿着长江中下游飘游写生,由于江南气候潮湿,每到一个码头,米芾都把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船头,一边晾晒,一边展示。“米家船”就取自“米家书画满河滩”,意味深长,用来做裱褙店的名字是再合适不过了。”

“米家船”裱褙店自创办以来以优质的选材和精湛的技艺闻名, “米家船”不但宣纸、面料、轴条是专门订做的,连浆糊都大有文章。煮浆糊要掌握火候,煮好后还要用水泡半个月到一个月,这样能消火,保证裱出来的字画平整不变形,然后再加进祖传的药方,虫子怕药,可以防蛀。于是,百年老店“米家船”成了福建一个叫得响的牌匾,许多名家都把字画送来这里裱褙。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的字画,也曾送到“米家船”裱褙。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华侨也常带着名人真迹慕名前来裱褙。至于名字的由来那更有一说。

宫巷

接下来我们参观七巷之一的宫巷。宫巷有“宫”吗?

现在没有,以前却是有的。不是皇家宫殿,而是一座道观紫极宫。在唐天宝元年,皇帝听信于一个名叫田周秀的道士,在京城建方清宫、太微宫,在全国的每个州都建一个紫极宫,福州的紫极宫就建在这条巷内,因此得名。

“宫”不大,香火却相当旺,门前立一对姿态优美的石麒麟。传说每至夜间,麒麟就活了,就外出闲逛,进东家门西家院,惹出很多故事。后来宫被拆,建起了小学,石麒麟不知去向。

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对这条巷子有如下印象:“走过宫巷,风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鼎食之家……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大约也是风水好的缘故。”宫巷是目前福州保护最完整的古巷,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上千平方米的宅院有10幢之多。

有趣的是,林则徐三个女婿家都在宫巷,大女儿林尘谭嫁刘齐衔接,二女儿林普晴嫁沈葆桢,三女儿林金鸾嫁郑葆中。沈家与郑家相对,刘家与沈家相邻,中间,夹一座约三千平方米的大房子,明末时曾是唐王朱聿健在福州称帝时的大理寺衙门,也是明清两代福州最大的一座豪宅,后来房子的主人改为林聪彝——林则徐的三儿子,历任内阁中书、六部主事、六部员外郎、署浙江按察使、嘉湖海防兵备道等职,还曾随林则徐流戍伊犁,协助父亲在新疆勘田垦务、推广“坎儿井”等。姐夫、小舅子相邻而居,温馨的亲情弥漫于宫巷这几栋深宅大院间。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