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景点导游词:三坊七巷闽都文化游导游词

发布时间:2010-01-20 共7页

【沈葆桢故居】

沈葆桢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舅舅兼岳父——林则徐,他对沈葆桢的少年时代乃至一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沈葆桢是林则徐书房的常客,在这里,他览阅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作,在与舅舅的交谈中也开始对“洋务”二字产生了最初的了解。

沈葆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船政大臣,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他曾任江西巡抚、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等,在福州马尾办起了中国也是远东最大的造船厂——马尾造船厂,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马尾船政学堂。 沈葆桢受左宗棠、李鸿章等大臣的举荐,主持福建船政局7年,造船20艘,每造一船,动辄要花费十六七万两甚至更多的白银。然而,沈葆桢主政7年,却两袖清风,没拿过一两养廉银子,没收过一次政策允许的“折色”、“火耗”余额收入,没收过一文捐纳。他60岁辞世前半年,才还清了从马尾船厂借用的2000两银子。本来光绪皇帝曾给了沈葆桢3000两银子作为他给父亲修墓和给子孙聘请教师的费用,可沈葆桢却在一次福州发生特大洪水时给捐了出去。沈葆桢死后,除了几间祖上传下来的房屋以外,田无一亩,家无长物。

沈葆桢故居为木结构,四面风火墙,由三进院落、一列倒朝楼、隔院3座花厅组成,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物布局严谨,体现福州地方古代官绅宅第的建筑风格。宅院四周围墙高大,墙头制成翘角,伸出宅外,在翘角和墙的上部装饰泥塑的人像、花鸟、鱼虫、静物等,俗称墙头花,体现明、清代福州地方传统的墙头雕塑技艺和风格。

沈葆桢还是台湾近代化之路的首倡者,开创台湾建设的新局面。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日本政府借由1871年中国原藩属国琉球人在台湾被原住民误杀的“牡丹社事件”,趁机生事,企图侵占台湾。任命时任船政大臣的沈葆桢临危受命,担任“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沈葆桢审时度势,对台湾局势作了认真细致的分析,一方面与日军严正交涉,进行谈判,晓以利害,申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这一事实;另一方面积极备战。由于沈葆桢的不懈努力,短短的时间,台湾防务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者,沈葆桢奏请朝廷开放海禁,解除了朝廷原来禁止大陆人民“偷渡”台湾、禁止台湾人民“私入番区”的禁令,使得福建沿海地区的人力、物力、先进的生产技术源源不断流入台湾。沈葆桢的远见卓识和各种兴台措施,使台湾的经济实力飞速发展。海禁的解除,引发了自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第二次福建沿海移民潮。从此,台湾人口大量增长,台湾与大陆可以自由通航、通商往来,带来了台湾社会、经济的一次大飞跃。台湾的近代化过程就是从沈葆桢治台开始的。

【林聪彝故居】

林聪彝是林则徐的第二个儿子,林则徐充军新疆伊犁之时,林聪彝和弟弟林拱枢随侍,之后林则徐带病从福州赴广西,林聪彝随行。林则徐不幸病逝于广东普宁时,是林聪彝扶其灵柩回福州。林聪彝曾任过浙江衢州知府、杭嘉湖兵备道,并署理过浙江按察使。林聪彝故居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明末唐王朱肇建在福州称帝时的大理寺衙门,也是明、清时期福州最大的豪宅之一。林聪彝为官之后所购置了该房产。

故居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三开间的门头房,门头房北侧的墙头上有灰塑,灰塑的内容是这片宅院的立面地图,但现在已斑驳不清。穿过门头房,入石框门便是第一进,请看我手指的地方,南面的山墙上原有精美的灰塑,为独角兽“獬”,在文革中被破坏,现在隐约看出当时的痕迹。为什么塑的是獬呢?因为在明末时,清兵攻占南京,明朝流亡皇族、唐王朱聿键入闽,在福州称帝时把大理寺设在此处,而“獬”是象征着正义的古兽,是明代大理寺建筑的重要标志。

入厅堂过雨亭往右走是第二落的第二进,南面是假山,假山是太湖石和海石堆砌而成,太湖石和海石都是做假山的最好原料,假山中有一个水池,现在已被填掉。这是歇山顶的亭子,供主人休闲、娱乐。这里有假山、水池、大榕树及亭台楼阁,是三坊七巷中最大的庭院园林之一。

第三进是花厅部分。这里是房主购得此宅后重新修缮过的,完全是清式建筑,这里的建筑构件汇集了福州工匠的高超技艺。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花厅的回廊部分,檐下的悬钟上刻有“佛手”的图案。转过回廊至花厅廊檐。这里的檐下的悬钟采用透雕的手法,下为花蓝,上为牡丹图案,檐柱下的青石柱上刻有浮雕动物图案,以及回廊上的妇女儿墙极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再往上看这里的马鞍与别处不同,这叫国公帽马鞍墙,因为它的形状就像隋唐演义中鲁国公程咬金的帽子。这里完全是清代建筑,与主座的明代建筑简洁、规整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第三进的石门框有一个灰塑,塑的是亭台楼阁,保留相对完整;这是花园歇山亭的北侧,隔墙上有漏窗,这种漏窗在三坊七巷的建筑中仅此一处,漏窗上的栏杆刻有竹节的图案。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