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警魂守护人―一个公安纪检干部的感人故事

发布时间:2016-08-17 共4页

他最喜欢“走下来”

  提起纪检干部,有人往往会联想起“找茬”、“挑刺”、乃至“撬棒”等字眼儿,潘景才当纪检干部三年多,分局上下却全无这种“感觉”。自从他分工联系治安支队等单位以后,他“茬”没少找,“刺”没少挑,在原则问题上从不肯和稀泥,不论是部门领导还是普通民警,谁有违反《局规100条》或公安部《五条禁令》的嫌疑,都逃不脱他的眼睛,都不会轻易放过……奇怪的是,他这样做,大家反而更敬重他,更愿意亲近他,尊他为兄长,视他为朋友,他因病逝世,不少人痛哭失声……这中间有什么“奥妙”呢?

  户政科科长戎黎华用一句话作了概括――老潘除了自身过得硬以外,更重要的是,他是“走下来”的纪检干部。何谓“走下来”?用潘景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随便聊聊”,这是老潘的“纪检工作法”。

  平时,老潘在工作中发现什么问题,要找人了解情况,从来不一个电话把人家叫到自己办公室,一脸严肃地“谈话”,而是走下去,在“随便聊聊”中,发现问题,把要了解的情况搞得一清二楚。

  为了掌握队伍的现状,一些单位定期召开例会,由各部门领导汇报本部门人员思想、工作表现。老潘认为这种方式有弊端:有些部门有本位主义思想,对自身存在的情况不大肯“献丑亮底”;有些问题没搞清,就在会上讲,既是对当事人的不尊重,也容易泄密,造成不良后果……

  为此,老潘喜欢“走下去”同基层科、所、队长,同普通民警“个别聊聊”、拉拉家常,和颜悦色,与人为善,推心置腹。他觉得这种方式最能发现、了解真实情况。不过,聊天后,该保密的绝对不会向外界透露半个字;该批评、该向上级汇报的,绝不“捣浆糊”。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大家都摸透了他的脾性,他有一副菩萨心肠,也有一张包公脸,公正、无私、坦率、待人真心。

  一次,老潘接到举报一位未婚民警作风不正派,与一个已婚女人乱搞两性关系的信件,信上有名有姓有地址。老潘有个特点,没有经过调查,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个一清二楚,绝不轻易下结论,随便批评人。为了彻底查清此事,他与另一个同志接连走访了30多名有关人员,都证明该女早已离婚,民警与她是恋爱关系。照道理,事情做到这一步,已经很到位了,但老潘觉得该女究竟有没有离婚,光凭口证不行,必须以书证为凭。后来,通过有关途径,他亲眼看到了该女的离婚证,心里才踏实,作出正式的调查结论。

  又有一次,老潘接到一封群众投诉信,反映户政窗口民警态度生硬,办事马虎不尽职。为了此事,他先后找户政科长谈,找与当事民警相邻的窗口民警聊,并多次到窗口实地考察民警的工作情况,终于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原来,写信人来自外地,在上海买了房后申报蓝印户口。受理民警交给他一份“菜单”,上面罗列了需申报人提供的相关材料的名称。

  数天后,申报人到窗口送材料。民警一一核实后,发现在“是否受过刑事、劳教处分”的公证书上少了“劳教”两字。按照规定,缺少这两字,就不能办理蓝印户口。申报人一听,火气就窜了上来,认为这是故意刁难:“为办这些材料,我千里迢迢专程去老家,来来往往,太不方便了,总不能为这两个字,再让我跑一次吧?”民警再三向他解释,这是上面的规定,但申报人就是听不进,火气越来越大,民警也渐渐上了“火”,同他争了起来……

  情况既明,老潘找受理民警谈心,指出:为老百姓办事,不能把“菜单”一送了事,要详细地说明情况,尤其是对上了年纪的、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更要这样。工作,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到位……接着,他亲自给写信人打电话致歉,承认民警在工作作风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告诉他组织上已批评了这位民警,同时恳切地指出,办户口是大事,马虎不得,要严格按政策办,请他给予理解、支持……情真意切一席话,温暖了写信人的心,他对自己一时冲动的行为也作了检讨,表示要想方设法,尽快把材料补齐……

  值班,是老潘“随便聊聊”的最佳时机。他很少坐在自己办公室里值班,而是喜欢到值班室与其他民警边工作,边值班,从中获得了不少信息。

  有天晚上,老潘在值班室与几位民警聊天,发现治安支队有位青年民警电话特多,且都是私事。到了下半夜,电话还是不断。老潘就多了一个心眼观察。不一会儿,青年民警手机响了,只见他趁众人说话不注意之机,到门外去听电话,叽里咕噜一阵,人就没了影儿……

  老潘觉得不对劲,心里一直不踏实。临近拂晓,这位青年民警才悄然溜进楼里。老潘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此后他就开始从侧面了解他的情况,得知此人虽没做什么出格事,但外面朋友多,交际广,夜生活丰富,白天上班无精打采,净想找地方睡觉……而这种情况,在支队例会上从未有所反映。老潘把情况对支队政委黄勤说了,还建议两人一起找这位民警作“诫勉谈话”,并作好谈话记录。黄政委连称这个主意好。

  谈话单刀直入。老潘说了那天值班时发现的情况,问这位青年民警:当时你到哪去了?青年民警只得实话实说:朋友请吃夜宵,不好意思拒绝。并说出了吃夜宵的具体地点和有关朋友的情况。

  老潘和政委告诫他要慎交朋友,并同他讲了个别公务员因交友不慎而陷入犯罪泥坑的典型事例……这位民警如梦方醒,再三表示今后一定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工作中去。

  此后,这位民警被调到夜巡队工作,焕发了精神,慎交朋友,改掉了懒散习气,表现不错。“诫勉谈话”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形式后来被分局推广应用,在队伍建设中起了不小的作用。而潘景才也由此事触发感想,觉得应该把队伍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八小时以外”。在作了大量实地调查以后,他一口气撰写了5000多字的论文:《加强对公安民警八小时以外监督管理的探索与思考》。文章对个别民警八小时以外违纪的现状和原因作了详尽而透彻的分析。根据公安队伍的性质和所承担的使命,对“有些人至今认为对民警八小时以外实行监督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不应纳入队伍管理的范畴”的观点进行了驳斥,旗帜鲜明地提出这种纪律监督(不是法律监督)不仅有利于加强队伍建设,避免或减少违纪案件的发生,提高队伍的战斗力,而且也有利于公安民警个人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民警家庭生活的稳固和幸福。文章还就如何有效地做好此项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文在整个分局引起不小的反响,有些单位还专门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八小时以外”成了分局队伍建设的一个热门话题,分局各单位都把抓“八小时以外”提到了队伍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此后,潘景才一发不可收拾,先后撰写了《浅析公安机关中存在的“冷、硬、横、推”现象及其对策措施》、《浅析当前公安民警违纪违规现象及对策》等文章。即使在临终前,他依然笔耕不辍。老潘去世以后,同志们在他病床边整理遗物时,发现一只马夹袋,内有钱包一个(里面有人民币50元)、“随身听”一个、书两册(即:《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圆珠笔一支、报告纸一本。在数页报告纸上,一篇有关如何学习贯彻“党内监督条例”的论文的提纲赫然在目……

  同志们都夸老潘的文章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殊不知,这些文章都是从实践中来,是他“眼睛向下”、不断地“走下来”的结晶。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